进入老年模式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解读回应  > 回应信息 
如何应对焦虑情绪?
发布时间:2020-03-16 14:33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量:
字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爆发,而后蔓延至全国。这种病毒的高度传染性给民众带来了紧张的情绪。

“药店买不到口罩了,咋办”

“天呐,我们这也有确诊病例了”

“我干咳了几声,会不会感染病毒了”

……

这些问题表面看上去不同,实质上本质都是焦虑。焦虑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机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恐惧、焦虑首先被激活,就像警钟迅速敲响,人会本能地选择战斗还是逃跑。那么面对重大灾难性事件,儿童青少年都有哪些常见的焦虑情绪反应呢?

学龄前儿童(3—5岁),因为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具体事件的由来和父母或照顾者焦虑的原因,但孩子仍然能感受到成年人及生活环境中的变化,他们的心理反应以生理及行为层面表现为主,作息混乱、饮食变差、特别黏人或冷漠、哭闹不止、重复的动作(如吮指)、发育倒退(在分离焦虑的案例中常见到儿童语言的倒退,原本可以说10字的句子,变为只能说单词、叠字等;本来会自己解便的儿童频繁尿床、尿裤子等等)。

学龄儿童(6—12岁),因为孩子开始对躯体受伤、疾病的关注及对死亡的恐惧,他们的表现形式多样:如过度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脆弱、容易哭泣、莫名的烦躁、易激惹、反复地洗手、什么都不敢摸不敢碰、睡眠差、入睡困难、容易惊醒、黏人等。

青少年(13岁以上),年龄越大的青少年焦虑表现越接近成年人。表现对身体的各种感觉与变化特别关注,对别人、对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发热等行为或症状会在意,并将身体的各种不适与“疫情”联系起来,甚至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里下降,会出现不同程度地对“疫情”过度紧张,担心疫情无法控制,变得容易烦躁,容易发怒,过于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测量体温,相互支持或其他社交活动明显减少,做事变得冲动、莽撞,手足无措,或者坐立不安等。还有些人群会出现一些躯体表现,轻微的胸闷,气短,胸痛,食欲下降,腹胀,腹部不适,腹泻,尿频,出汗,肌肉紧张,发抖,头痛,心慌、心悸等;睡眠差,表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甚至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情况。

面对疫情我们该怎样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呢?现在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给大家提供一些应对措施:

在生物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及规律的饮食,规律的体育运动。如果存在睡眠障碍,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助眠类药物。

在心理方面,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的训练,如腹式呼吸;可以练习正念冥想,用正念呼吸、身体扫描的方法降低焦虑;我们还可以想想既往面对压力、焦虑时哪些方式和资源是有效,如利用人际资源彼此倾诉内心的感受,相互问候、安慰、支持与鼓励都是有益的。对于儿童,家中的环境设置和家长的心理状态是首先要调整的,家人过于焦虑和紧张,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家长情绪的稳定是关键;家长可以通过语言、拥抱、阅读故事、听柔和音乐、按摩背部、提供安抚食物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社会层面上,尽可能正常生活,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娱乐等时间。学会筛选“疫情”信息,适度的了解科学、权威的信息。对于儿童,可以增加亲子游戏的时间,鼓励孩子在家唱歌、画画等愉悦放松的活动。鼓励孩子与朋友和同学保持联系,鼓励孩子建立常规作息学习时间表。控制孩子浏览信息的情况,帮助孩子了解科学的、权威发布的信息,尤其不要让孩子看恐怖片。

如果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十分突出的紧张、恐惧、心慌、呼吸困难甚至濒死感,或者言行紊乱、幻觉等,并且严重地干扰了日常生活,需要及时寻求精神专科的帮助,建议及时就诊,以免耽误诊治。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