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解读回应  > 回应信息 
疫情影响国际粮食市场 咱们的口粮够吃吗?安全吗?涨价吗?
发布时间:2020-03-30 14:54      来源:新华社     浏览量:
字体: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出口的信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28日接受记者专访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A

我们的口粮绝对安全

目前,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对我国老百姓米袋子有影响吗?

王辽卫指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万吨左右,大体占世界贸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会造成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部分粮食出口国为保障国内供给也可能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当然,通常应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2019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仅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仅3万吨。事实是,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B

“大国粮仓”库存充足

那么,我国粮食储备状况及当前市场粮价总体水平如何?

王辽卫指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疫情前期,群众居家不外出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基本满足。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受餐饮业等消费需求减少影响,国内米面油消费总体偏弱。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3月23日全国加工企业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进厂价格比春节前增长0.1%、下降0.2%、增长0.4%、增长1.3%。面粉、早籼米、中晚籼米、粳米出厂价格比春节前下降0.4%、增长0.6%、增长0.5%、增长1.3%。

C

百姓米面“两无忧”

中国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米和面,目前我国稻谷、小麦情况怎样?

王辽卫指出,我国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尽管稻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2月10日开始每周向湖北地区增加投放中晚稻80万吨,成交率仅0.28%,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

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多年产大于需。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下降,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但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3%、77%,北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国家稳定投放最低收购价小麦,2020年以来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储备小麦陆续轮换出库,小麦价格走势总体偏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相关新闻

我国科学家发现杂交稻稳产高产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熊国胜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杂交稻实现“绿色革命”的伴侣基因,这一基因决定了杂交稻稳产高产的性能。该项成果日前发表于《分子植物》杂志。

钱前院士介绍说,植物株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农艺性状,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植株高度、茎枝数和穗粒数等植物株型的适当改良,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

20世纪50至60年代,为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温饱问题,育种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进行高产育种研究,被称为“绿色革命”。其中的代表性成果是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67年培育的“IR8”,这一品种成功解决了东南亚地区的粮食问题,被誉为奇迹稻。奇迹稻“IR8”高产、矮小,这两个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水稻植株。

我国水稻工作者也是率先开启水稻矮化育种的团队之一。此次研究发现,我国超级稻父本品种“华占”含有“独脚金内脂合成基因”的新等位基因,能够有效增加水稻茎枝数和产量。

“‘华占’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茎枝较多,稳产性好,以‘华占’为父本育成的品种超过300个,一系列超级稻组合推动了新一轮的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在生产上有良好的效果。”钱前院士说。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奇迹稻“IR8”和我国大面积推广的“双桂”,“明恢63”和“华占”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中,都携带稳产高产的“独脚金内脂合成基因”等位基因,控制矮秆性状的有利等位基因则是来自中国台湾水稻品种“低脚乌尖”。这表明在现代籼稻品种育种过程中,这两个基因同时被育种家选择并广泛利用。 

 据新华社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