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退出老年模式
回眸2015:衡阳对395个贫困村投入资金达4亿
发布时间:2016-02-05 00:00      来源:     浏览量:
字体:

  猴年新春已经进入倒计时,全市都笼罩在迎接新春和阖家团圆的幸福氛围里,在常宁市塔山乡狮园村,衡阳市扶贫工作组特意精心订制了100盏瑶式风格路灯,这些路灯计划建设约3公里,结合了瑶族人民的民俗特色,为瑶乡人民送来了光明。

  除了路灯,集图书室、卫生室、公厕、老年活动室、便民服务站、乡村金融服务网点、超市、远程教育站、游客服务中心等“1+9功能”于一身的村组接待场所、群众健身场所工程也正在逐步落实,即将为瑶族人民送上一个光明、美丽的春节。

  狮园村的扶贫建设,只是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2015年,全市通过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投入达4亿元以上,395个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50元,增长18%,预计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以上。

  精准识贫 号准“贫脉”

  精准识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只有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来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据了解,每个帮扶工作队均通过走组串户、实地查看、干部座谈、农户走访和群众交心等形式,开展对各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实地调查,挑选出贫困户,并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将每家每户的详细资料录入电脑系统,利用互联网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贫困录入、脱贫退出,实现全方位“动态管理”,做到精准“识贫”。

  南岳区南岳镇泗塘村,所在位置偏僻、资源非常匮乏,不仅属于高寒地区,也是脱贫难点,经过市国税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多番走访确认,泗塘村致贫的三大因素被理清,交通闭塞、资源贫乏、教育条件差,通过“号脉”,病因明确了,脱贫方案也就应运而生了。

  位于常宁、耒阳和桂阳三地交界处的西岭镇石山村是却与泗塘村有所区别,虽然同样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饮水困难等境况,但因其面积广阔等独特的环境条件和地理环境,石山村非常适宜养羊、养鸡,还有个大面积水域形成的天然“养鸭场”,特色养殖产业为扶贫工作带来不少“甜头”,适当的鼓励养殖,使全村脱贫有了一条“捷径”。

  有病当然要靠医,精准号脉,才能对症下药,这与扶贫工作的性质相差无几,只有精准识贫,号准“贫脉”,有的放矢,才使得扶贫工作进展顺利。据统计,今年我市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达4亿元以上,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及社会扶贫资金等投入在2.5亿元以上。2015年,395个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帐收入达3850元,增长18%。

  精准扶贫 “斩断穷根”

  “贫困”这一疑难杂症,如何科学、合理的“用药”才能治愈,从而彻底的斩断穷根?救助扶贫、安居扶贫、兜底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党建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创业就业扶贫、流通服务扶贫等十大举措,使得2015年全年扶贫工作有了开创性进展。

  位于衡阳县界牌镇的将军村地处界牌镇雷钵岭和白石峰山脚,种植业、养殖业都是能带领全村发展经济的“好路子”,白石峰、酒海岭等风景旅游资源也都可成为吸引游客的天然景点,却因全村道路不通、通讯落后致使其无奈成为贫困村,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人员们从解决道路、通讯等问题着手,实行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逐阶段的落实全村发展计划,如今正一步步走向脱贫之路。

  衡山县萱洲镇老塘村外出务工人员偏多,因疾病、残疾、年迈等原因而留守的人员经济来源匮乏,完善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后,一条以种植业、乡村旅游业为逐的产业链逐步开始打造,猪血桃、沙田柚、改良传统的珍珠枣等农产品种植构成了“特色基地+农业产业化企业+贫困户”的产业链式扶贫,并开展专项种植培训班,促进农民加强技术,交流进步,扶贫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衡南县谭子山镇杨湖村自帮扶工作队入驻后,有效地制定了一系列帮扶规划,解决6户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实行安居扶贫;修整村部、建立村卫生室、村民活动广场、村办幼儿园等文、教、卫设施,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宽带、手机信号覆盖,实行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等举措,预计三年时间,将杨湖村建设成为高标准文明乡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摸底排查着手,从改善基础设施起步,从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来启迪群众思维,从支持创业就业、选准产业、电商入驻来促使群众掌握致富知识和技术,依靠精准扶贫来斩断“穷根”,这场长达三年的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精准脱贫 摘掉“贫帽”

  在2015年9月25日召开的全市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亿龙强调,到2017年,衡阳市要实现1个贫困县和39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35.2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到2018年,实现全市贫困人口整体脱贫。

  2015年,全市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省、市、县三级共派出395个扶贫工作队,对395个贫困村实行点对点扶贫,由扶贫工作队队长兼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大力开展“12+1”活动,“12”即水、电、路、讯、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养老、低保、五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个落实”,“1”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确保三年内395个贫困村实现摘帽,贫困人口整体脱贫。

  2015年,全市实现联村帮扶全覆盖。动员全市171个正处级以上单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驻衡军队和武警部队、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医院学校、群团组织、国有企业等,到171个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村开展联村帮扶,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协助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做好联系村的精准扶贫工作,确保联系村贫困户三年基本脱贫。

  2015年,全市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与联点村的贫困户“结穷亲”,并组织动员所在单位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实行结对帮扶全覆盖。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确保所有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2015年是三年扶贫计划的第一年,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进展,预计,2015年底我市脱贫人口达7万人以上,超额完成省扶贫办下达的减贫任务。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