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退出老年模式
党代会巡礼:蒸湘区实现从末位区到小康区蝶变
发布时间:2016-09-26 00:00      来源:     浏览量:
字体:

  蒸水河是一条古老的河,她有多古老了?没人清楚。人们只知道,千百年来,蒸水不急不躁,顺着窄窄浅浅的河床,一路淙淙唱着歌,从蒸湘人的梦中淌过……最后注入湘江,“蒸湘”由此得名。

  清晨,蒸水无言,静静流淌,河畔一个新生的城区苏醒过来。当她睁开眼看着蒸水时,正是2001年。那时,全市城区进行区划调整,这个新城区就是由衡阳县、衡南县、城北区和老郊区的边角余料拼凑起来的,她的名字叫“蒸湘”。

  蒸湘父老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有很多人笑称该区是衡阳版“三无”产品,令人尴尬:没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没有一处规范的专业市场,没有一个值得憧憬的大项目。历史留给蒸湘的是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檐墙,掩饰不住“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窘迫。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蒸湘区扬帆起航、加快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蒸湘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圆满完成了蒸湘区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文明村镇”等125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2015年,该区成为全市唯一的“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县市区”。

  忆往昔,从末位区到小康区的蝶变,蒸湘区历经了无数次的嬗变与阵痛。

  过去五年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思路决定出路;实干决定速度;团结决定成败;党建决定根基。

  建区以来尤其是过去五年间,聪明的蒸湘人艰苦创业、砥砺前行,把这块璞玉雕琢成了新衡阳胸前的一颗世人瞩目的翡翠:

  这五年,蒸湘区突出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46亿元,是2010年的1.83倍;公共财政收入跨过20亿门槛,达20.40亿元,年均增长20.37%,是2010年的2.75倍,总量居城区第一、全市第二。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98.18%,居全省第一。

  这五年,该区突出城乡一体、生态立区,城乡面貌实现大变样。高标准完成了衡州大道、船山大道西延、西合路建设,提质改造解放西路、船山西路、蔡伦大道、蒸湘路等主次干道,城市骨架完全拉开;全区整合资金1500万元建设全省第一条郊野型绿道——雨母绿道,13.5公里道路两旁旅游景点、绿色产业、休闲农庄错落有致,成为城乡共融的绿色纽带。

  这五年,该区突出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实现大改善。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0年的16315元、7155元增加到2015年的27353元、16056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2.3%、16.4%;农村低保金5年提高10倍,社会保障卡发放量全市第一。

  这五年,该区突出先试先行、改革创新,社会事业实现大进步。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三个清单”制度全面落实,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6%;构建多元办学模式,完成24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全区新增学位5850个;把综治信访、社会事务等14项工作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让老百姓共享便捷与温暖。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