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消费品市场欣欣向荣 商贸业发展成果丰硕
发布时间:2019-12-20 13:42      来源:市统计局     浏览量:
字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衡阳商贸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呈现网点遍布、货满物丰、购销两旺、市场繁荣的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消费品大流通格局的新景象。

  一、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从1950年到1957年随着国家实行对私营经济的改造,公私合营和国营商业的建立,商业经济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小商小贩大都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合作商业为依托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195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0.8亿元,1978年达到7.24亿元,1998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1.66亿元,2015年超千亿元大关,达1009.1亿元。2018年衡阳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7.21亿元,比1950年时增长约1658倍,年均增长11.5%。

  二、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商贸业迎来重大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衡阳,各类商品琳琅满目。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增长,消费水平快速提升,集中表现为在原有消费结构下进行平面型的数量扩张。城镇居民这一时期非商品支出由1985年的8.3%提高到1991年的11.7%。到1999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比下降到40.5%,家庭设备支出比重大幅提升,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百姓家庭,除“新三大件”外,空调器、照相机、影碟机、组合音响、热水器成为了新宠,家用电脑、钢琴、摩托车等也进入了居民的视线;从上世纪末开始,生存资料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升;2010年衡阳平均每天汽车上牌60余辆,仅本市汽车销售额达19.14亿元。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生活质量阶段的特征,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大大提高等。住房、汽车、家电、金银珠宝、餐饮等消费已形成热点。

  至2018年,衡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4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50元,同比分别增长7.8%、8.3%,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升级类商品持续增长,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增长20.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7.6%,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4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2.1%,汽车类增长14.3%。

  三、新业态蓬勃发展

  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出现,促进了衡阳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迅速,2015年全市电商交易额150亿元,电商企业共计4700余家,其中利用阿里巴巴和天猫商城平台的电商企业1300家,利用美团平台的电商企业3404家;服务平台10个,入驻利用第三方交易平台300余户,电商从业人员2万余人。此外,一大批电子商务个体经营户依托淘宝网、当当网、卓越网等第三方网络平台,选择开网店从事在线营销活动,成为商贸业发展的新模式。

  四、商贸企业亮点纷呈

  改革开放的政策也给国有、集体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如烟草公司、物资总公司、供销大厦、金果公司、百货大楼、商业大厦、石油公司、王府、雁城宾馆、船山宾馆等一大批商贸骨干企业。衡阳商贸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商业网点和商业设施进一步完善。晶珠商业广场、火车站广场及综合楼、鸿运数码广场、香江百货(华新店)购物中心及林隐假日酒店的相继建成和开业,进一步完善了大型商业网点的布局和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拥有超市11家,商品零售额达85000万元,占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总额43%。超市和连锁店的经营模式正逐渐垄断我市的零售市场。二是外地商贸企业落户衡阳,先后有肯德基、麦当劳、通程、国美、崇盛、生源百货、天河摩登、苏宁、步步高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衡阳,成为本地商贸业的新生力量。三是餐饮业蓬勃发展。2018年衡阳拥有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73家,营业额达8.83亿元,其中林隐、旺鸣轩、曲园等都是本地餐饮业的姣姣者。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及现代化购物场所的涌现,特别是一批享誉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相继落户衡阳,极大地提升了衡阳在湘南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中心的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全市社会消费总额的攀升。

  至2018年,限额以上批零住餐法人企业个数分别比2005年增长5.9倍、8倍、2.2倍、2.7倍;限额以上批零住餐销售总额、营业额分别比2005年增长4.1倍、15.3倍、4.7倍、4.2倍。

  五、对外贸易经济日新月异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衡阳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打破了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外经大外贸格局转变,全市对外贸易步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道路。

  1979年至1985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大前提下,外贸企业加强经济管理,严格控制高亏商品出口,停止部分农副产品收购,故年收购额徘徊不前。1996年至2000年,自营进出口累计43718.24万美元,年均8743.65万美元,同比增长4.5倍;2001年至2005年,衡阳市对外经济贸易是在世界经济增势放慢,遇到较大困难的大背景中走过来的。“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到位外资66841万美元,同比增长17.3%。累计上交涉外税收90759万元,年均增长19.6%,200余家外企共创造就业岗位2万多个。

  2018年衡阳市完成进出口总额42.08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三,完成加工贸易额23.5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三。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8.5亿美元,同比增长45.8%,占比进出口总额43.9%。2018年衡阳市与138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其中对巴西、韩国、智利等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实现外贸“倍增”,与“一带一路”沿线55个国家和地区产生紧密经贸往来,实现进出口额5.1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全年产生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共有157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6家,“破零倍增”任务圆满完成。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