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衡阳市“十四五”规划农业发展预测分析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9-10-29 10:23      来源:农调队 张孝鹏     浏览量:
字体: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危中有机,我们要抓住机遇转危为机,更多运用改革的方式提高经济质量,以改革的手段促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衡阳市总体来看,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是引领一段时间内我经济发展方向、重大项目布局的重大纲领性文件。为此,我们必须站高望远,把研究和编制“十四五”规划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背景之中

  一、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衡阳农业辉煌成就

  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衡阳市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衡阳的农业在不断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快速发展,并带动衡阳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2018年,衡阳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2.04亿元,比1949年3.01亿元增长192.4倍,比1978年15.03亿元增长37.7倍。

  一是种植业全面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成为亮点。2018年,全市种植业产值达238.86亿元,比1949年增长106.11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劳动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产品生产能力迅速提升,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农产品的供应短缺问题。2018年与1949年比较:粮食总产71.75万吨增加到335.27万吨,增加263.52万吨,增长367.3%,总量居全省第二。

  经济作物和其他多种经营快速发展,2018年与1949年比较:棉花总产0.01万吨增加到1.29万吨,增加1.28万吨,增长128倍油料总产0.11万吨增加到30.15万吨,增加30.04万吨,增长273.09倍2018年与1978年比较:蔬菜总产55.26万吨增加204.08万吨,增148.82万吨,增长269.3%水果总产0.7万吨增加52.10万吨,增加51.4万吨,增长73.43倍

  二是林业发展效益显著,油茶成为核心产业。2018年,衡阳市林业产值达51.16亿元,比1949年增长510.6倍,比1978年增长76.52倍。70年来,全市在造林绿化方面,坚持以消灭宜林荒山荒地和实现全面绿化为中心,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严把造林质量关,取得了显著成效。1960年到2018年的58年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3.0%增长到48.2%,有林地面积从472.06万亩增长到849.8万亩,林木蓄积量从378.91万立方米增长到1776.8万立方米,分别增长了25.24%、377.74万亩、1397.89万立方米(林业局数据)。

  衡阳是全国油茶核心产区,2018年衡阳市委、市政府发出号召把衡阳打造成为“中国油茶第一强市”,提出“油茶林面积500万亩以上、总产值500亿元以上”目标。截至2018年底,油茶种植面积达392.7万亩,年产茶油5.38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地州市之首。建设油茶扶贫基地4.85万亩,扶持贫困户数2.64万户,让油茶真正成为富民产业。(林业局数据)

  三是畜禽产量成倍增加,城乡市场“肉铺子”品种丰富。2018年,衡阳畜牧业产值达200.84亿元,比1949年增长607.6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放开了畜产品价格,畜牧业成为最早进入市场调节的产业,畜牧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18年,畜牧业产值增长了78.07倍。

  201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3.54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达到53.62万吨,比1949年增长411.46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牛、羊、禽肉和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市牛、羊、禽等有了很大发展,畜禽产品不断丰富。2018年,全市牛肉产量为1.34万吨,比1995年增长2.56倍;羊肉产量为1.24万吨,比1995年增长22.53倍;禽肉产量为9.88万吨,比1995年增长1.52倍。畜禽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大大提高了我市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四是渔业生产能力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得到改善。2018年,全市渔业产值达51.76亿元,比1949年增长1034.2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7.11万吨,比1949年增长83.7倍,比1978年增长12.9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渔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从“连年有鱼”到天天有鱼的历史性转变。如今市场的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质量提高,价格稳定,成为我市城乡居民“菜篮子”不可缺少的重要品种

  二、七十年衡阳农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是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改善。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78年增加162.6倍。农民衣食住行条件全面改善,2016年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农户住房主要为砖混和砖(石)木结构。住房为砖混结构占72.8%,砖(石)木结构占12.1%;农民做饭取暖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电的占59.8%,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占67.3%;全市平均每百户拥有小汽车17.5辆,摩托车、电瓶车72.5辆,淋浴热水器54.8台,空调32.7台,电冰箱89.9台,彩色电视机104.0台,电脑17.6台,手机254.3部,高档日用消费品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足、越来越便利。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15年以来,衡阳市重点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村庄规划覆盖、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处理、改厕改圈、“空心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6项工程为整治重点,以“两高(高铁、高速)”两厢和“一江四水(湘江、蒸水、耒水、洣水、春陵水)”两岸及主要干道(国省县道)沿线村庄为整治重点区域,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五治”行动。截至2018年,村庄规划覆盖率达49.1%;农村改厕完成146339户;乡镇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了100%,行政村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了98.6%,全市农村地区初步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并完善了长效保洁机制;着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五边”(城边、路边、水边、村边、房边)造林行动,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8.3万亩,完成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3389.5亩。

  三是农民文化娱乐方式不断丰富。新中国成立前30年,我市农民的娱乐生活以当时的舞台演出或者田间地头工歇表演为主。与此同时,看电影也是乡村社会一项主要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开始在农村普及,几乎家家都有一台电视机,电视机从一种奢侈品变成了普通的家用电器,看电视成为农民主要的娱乐工具。近十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丰富和扩展,2016年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公报数据显示,衡阳市98.6%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9.5%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38.8%的乡镇有体育场馆,58.5%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45.1%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43.3%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农民的精神文化层面得到极大丰富。

  三、把脉“十四五”规划农业发展预测分析与建议

  “十四五”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分析国际农产品供求关系、农业科技发展、贸易和投资形势、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村发展等特点和趋势,综合研判国际农业发展重大趋势对我国、我省、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深入分析我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制约和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探索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及协同创新机制,提出“十四五”我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方向和重大举措。要掌握现代种养殖业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的实现路径与政策梳理在推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品种创新重大技术难题和产业链源头问题,分析优良品种的内在科技潜力,面向现代种业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要加强农田建设、提升我市粮食安全基础保障能力研究。培养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总结近年我农村劳动力结构演变规律,梳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经验做法,着眼于以高素质农民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十四五”培养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的总体思路、政策框架和重大工程。

  二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培育根植于我市乡村的优势特色产业研究。总结乡村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我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总结各地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的典型模式,着眼于将就业、效益、收入更多留在乡村,提出“十四五”培育根植于乡村的优势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重大举措、对策建议。要加大对梳理国际上典型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阶段时农村消费结构变化规律,研判“十四五”我农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潜在推动因素、演化趋势,定量预测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提出“十四五”优化农村消费结构、挖掘消费潜力的对策建议。要加大梳理发达国家农业风险防范和应对的主要经验,研判“十四五”我农业领域需要防范的重大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国际风险,分析潜在风险对我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提出“十四五”应对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风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三是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要认真分析总结我化肥、农药、兽药、农膜、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经验做法与存在问题,科学评估农业投入品减量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效应关系,测算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的潜力空间,结合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研究提出“十四五”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的目标、技术方向、生产模式及政策建议。要在厘清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内涵特征,分析导致其供给不足的关键制约因素,梳理国际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经验做法,研究提出“十四五”创新我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主要思路、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

  四是树立乡风文明新气象要认真梳理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特征和理论依据,分析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新趋势,总结归纳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研究提出培育壮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发展路径、政策措施。要在传承保护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上有大动作厘清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时代价值,梳理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及原因,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分析未来一段时期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十四五”加强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

  五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要在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方面出特色。厘清乡村组织的内涵和功能定位,系统梳理我乡村组织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十四五”乡村组织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总结各地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做法经验,探析乡村组织振兴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研究提出“十四五”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建议。重点梳理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分类、典型模式、存在问题,重点对比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城市社区服务的差距以及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研究提出“十四五”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实现路径和有关建议。重点梳理当前乡镇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束缚其发挥带动作用的制约因素,从强化乡镇的服务职能、丰富服务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方式、规范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关系等方面,研究提出“十四五”强化乡镇管理服务能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对策建议。

  六是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上作文章。总结我市“十三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剖析与城市基础设施存在差距的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研究提出“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具体路径与政策建议。深入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市 农民增收的基本面变化前景,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判断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增长趋势,定量测算“十四五”时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年均增长率以及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研究“十四五”农民收入新增长点的重点领域与方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七是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要重点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联系,梳理评估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研究提出“十四五”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要努力构建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研究。系统梳理我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存在的突出问题,应研究和借鉴国际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经验,着眼于推进人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研究提出“十四五”构建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的总体思路、重点举措、对策建议。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