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特色经验 / 

衡山县: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个性化”安置

福田铺乡石东村扶贫车间前坪,易地扶贫搬迁户赵双连趁着晴好天气,将车间生产的红薯粉皮用竹竿挂在外面晾晒。

红网时刻 通讯员 刘思远 记者 石珊 衡阳 报道

深冬时节,走进衡山县长江镇石桥铺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幽雅的环境、宽敞的马路、齐备的基础设施,孩童们追逐嬉闹,一幅悠然的乡村生活画卷。

据衡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衡山县联席办)提供的数据表明,“十三五”期间,该县共投入资金6610.6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317户1090人,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条件。

同时,该县积极做好“下半篇文章”,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统规统建+分散安置+后续扶持”的脱贫攻坚之路,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统规统建

确保“风貌统一、群众满意”

背靠G240国道,左边是派出所,右转去集镇和学校,不远处就有医院……开云镇沙泉社区兴裕安置小区交通便利,周边环境优越。

衡山县联席办主任柳红军介绍,在对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选址的时候,县联席办牵头,国土、环保、规划等部门坚持“三靠近”原则(靠近城镇、靠近中心村、靠近产业园区),对选址规划进行了三轮实地复核,确定了256个安置点;根据搬迁户人口数量,县设计院量身打造了6种户型,每种户型提供两套设计图纸供搬迁户选择。

对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工程,该县实施“统一选址、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的“五个统一”标准,致力将项目打造成为“风貌统一、质量可靠、配套完善、群众满意”的新农村风景线。

2017年7月,衡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54个标段同时动工。仅用半年时间,全县12个乡镇317户房屋主体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全部完工,工程进度在全市名列前茅。

分散安置

易地扶贫搬迁不搞“一刀切”

2018年1月4日,长江镇举行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仪式,全镇24户69名搬迁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子。其中,9户26人“拎包入住”进了石桥铺社区安置点,成为了“街上人”。

搬迁户袁立财情不自禁地感叹:“这里新房美观大方,交通、读书、买东西都方便,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是舒心。”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衡山县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当地的实际,尊重村民的意愿,采取小集中安置和“插花式”分散安置相结合方式。其中,“小集中”安置点规模都不大(3—9户)。一般选择交通便利、资源较多、距离原居住地较近的地方建安置点,政府统一建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县发改局易地扶贫搬迁分管负责人廖国军介绍,这种模式根据搬迁户的意愿及自身条件,量体打造搬迁地,政府易于操作,百姓乐于接受。

目前,全县集中安置共建设安置点13个,住房74套,安置搬迁人口260人,实施分散插花式安置830人。据悉,这种小集中安置和“插花式”分散安置相结合方式得到省联席办的充分肯定。

后续扶持

住上好房子还要挣到“红票子”

2020年12月21日上午,福田铺乡石东村扶贫车间前坪,赵双连趁着晴好天气,将车间生产的红薯粉皮用竹竿挂在外面晾晒。

“乡里不但分了一套房给我,还介绍我到扶贫车间里务工。以前似乎遥不可及的小康生活,现在正一点一点变为现实!”两年前,贫困户赵双连从破旧的危房搬出,入住位于石东村坪田6组的安置新房,成为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受益者之一。

村支书朱国香介绍,赵双连目前在扶贫车间当操作工人,日薪100元;村里还在坪田6组为她划了7亩土地种植油茶。去年,赵双连利用油茶林下种植红薯,收获了1000多斤红薯,全部被扶贫车间收购。

安居乐业不分家,住上好房子,还要挣到“红票子”,才算好日子。县联席办和扶贫办制定了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实施方案,从专项资金中安排人均6000元后续产业扶持资金,立足安置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后续产业扶持,努力做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帮助赵双连这样的群体挪穷窝、斩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