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特色经验 / 

衡东县:立足县情创特色 发展产业稳脱贫

 

近年来,我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坚持“四跟四走”,健全发展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为推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稳定增收和高质量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健全“三项机制”,优化产业扶贫顶层设计。立足全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高位谋划,科学定位,将产业扶贫与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同谋划、同部署、同推动。一是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成立全县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财政、扶贫、林业、发改、商粮、供销、城乡投、电力等部门,联合乡镇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压实行业部门、乡镇、村(社区)和项目实施主体的工作责任。二是健全产业发展机制。印发了《衡东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衡东县2019年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产业扶贫总体目标、建设任务、政策措施,确定黄贡椒、油茶等产业为重点扶贫产业,融合推进产业帮扶、小额信贷、电商扶贫、乡村旅游和光伏扶贫。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农业产业化作为产业扶贫重中之重,进一步明晰发展布局、目标、路径和措施,大力支持企业参与产业扶贫。三是健全奖补激励机制。继续落实《衡东县“一县一特”黄贡椒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衡东县油茶产业发展(2018-2025年)的实施意见》《衡东县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参与产业扶贫奖补方案》3个重点文件规定的奖补措施。新增出台《2019年衡东县关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用更实举措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产业扶贫。

二、推进“三大抓手”,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效果。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力促农业产业、小额信贷、光伏、电商、消费、旅游、就业扶贫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扶贫质效。一是以农业特色产业为“龙头”,突出抓。发展了两项重点产业。依托“中国土菜名县”金字招牌、“三樟黄贡椒”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将黄贡椒作为县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全县共种植黄贡椒2万多亩,其中贫困户751户2623人种植1700多亩,每亩收益达7000元。利用衡阳市全力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市”有利机遇,不断推动油茶产业扶贫。全县规划2018-2025年新造高产油茶林22万亩,更新改造和垦复老油茶林20万亩。2019年,全县有438户贫困户新造油茶林1414.5亩,发放油茶奖补资金127.3万,户均增收2900元;有53家企业和合作社带动1283户贫困户新造油茶林5800.30亩,兑付奖补资金557.803万元,户均增收3500元。培育了大量重点项目。精心打造了洣江生态软条白沙枇杷、兆丰农业黑木耳、湘源生态健康养殖、聚味堂黄贡椒加工销售4个省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和三樟黄贡椒等16个县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帮扶贫困户1720户3860人。洣江农林公司采取委托帮扶模式,带动贫困人口500人种植软条白沙枇杷100亩,吸纳贫困人口长期就业58人;湘源生态公司采取委托帮扶模式,带动贫困人口197户583人,吸纳贫困人口长期就业18人;兆丰农业公司采取金融扶贫与带动贫困户自主发展相结合方式,带动贫困人口261户821人种植黑木耳330余亩;青青草黑土猪合作社采取直接帮扶模式,带动贫困人口326人实现增收。落实了一批重点帮扶。对采取委托帮扶的企业,按贫困户收益的60%予以配套资金支持;对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的新型经营组织,按所支付贫困对象劳动报酬的40%予以资金扶持,引领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产业扶贫队伍。全县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提供服务,共带动3066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有力促进了自主发展产业,涌现了一批脱贫典型。石湾镇光明村贫困户文水明,利用自家屋旁荒山,一人新造油茶林17亩,“家中一尘不染,山上油茶盎然”;新塘镇桔林村贫困户文玉林,学习木耳种植技术,注册成立湖南衡东桔林药用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20多户贫困户种植木耳50余亩,年收入达9万多元,成为全县有名的脱贫典型,实现了由“懒汉”向“致富能手”的蜕变二是以光伏产业为补充,稳步抓。草市镇马脑寨、霞流镇大泥塘、石滩乡拐子亭3处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全部建成且并网发电,对接贫困户808户,每户年分红5000元;有效破解了33个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空白问题,每村年收益4万元以上。县级财政资金安排2000万元村级光伏电站产业扶贫资金,对接贫困户3074户10000人,年人均增收200元以上。霞流镇白杨、大浦镇狮塘两处38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政府每年获收益分红380万元,对接无劳动能力和兜底贫困户1267户2760人,每户年收益3000元。三是以电商、消费扶贫为引擎,积极抓。培育规模以上电商企业28家,开设农村电商站点720家,发展电商扶贫小店992家。电商交易额达7亿多元,其中贫困村农产品交易额883万元,增加就业5000余人,人均增收2000多元。组织50余家扶贫企业参加武汉食交会、中国食材电商节、第21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交易额达2000多万元。在2019年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上成功举办“衡东土菜”高峰论坛。精心组织谋划,加强政策激励,在全市率先推动消费扶贫。通过工会消费、单位带头、民企服务、结对帮扶等途径,依托电商、展销会、商场超市、旅游景点等载体,让贫困村和贫困户优质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全县通过消费扶贫购买贫困村和贫困户农产品6000万余元,其中109个单位工会消费401.20万元。成功举办“2019年衡东县消费扶贫集中签约仪式”,扩大了消费扶贫社会影响。

三、实施“三个创新”,强化产业扶贫工作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工作模式,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户增收稳、脱贫实、后劲足。一是在资金管理使用上创新。实行产业扶贫资金安排与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与选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对接贫困人口规模“三挂钩”,强化资金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财政充分保障产业扶贫资金需求,今年已投入3400.26万元。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3000万元,用于油茶产业发展;设立1000万元油茶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油茶产业贷款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300万元,用于黄贡椒产业发展。针对今年我县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影响,县财政拿出232.80万元补助受灾扶贫经济组织,确保对接贫困户分红不受影响。二是在产业精准帮扶上创新。全面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产业扶贫信息互联共享。全面落实产业扶贫村(社区)指导员制度,选聘指导员344人,加强入户指导,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确保“一户一策”产业帮扶措施精准落地。全面推行产业扶贫台账制度,以《产业扶贫明白卡》形式全面记录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信息。全面开展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激发内生动力。在全县建立种植、养殖2个产业扶贫培训基地,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开设“田间课堂”、选派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全年共对5000余名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进行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在支部引领发展上创新。探索“党支部+”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把“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扶贫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分红”模式,打造了大浦镇青鸦村油茶、特色水果种植基地,吴集镇五里坪村千亩果种养专业合作社、霞流镇李花村李花园种养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自主发展”模式,打造了杨桥镇上水村野猪养殖基地、兆丰农业黑木耳种植基地;以“党支部+龙头公司(或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户务工取酬”模式,打造了聚味堂扶贫车间。(来源:衡东县扶贫办)

编辑:张欢 审核:张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