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愿遇见的倒霉事,但一位李姓女子却十分乐于见到这种情况的发生。近日,南京发生了一起案件:李某因虚构行程,利用近900次航班延误信息骗保近300万元。目前,该女子已被当地警方以涉嫌诈骗罪和保险诈骗罪刑事拘留。
1.不少网友对该事件发表不同看法:利用规则套利,保险公司玩不起就抓人?法律界也吵翻了:这种薅羊毛的行为,到底是不是犯罪?暂且不管争论有多么热烈,先对该女子的案情进行简单的复盘,就会发现目前有几个共识是可以确定的:该女子因为曾有过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所以深刻理解并把航延险的运作漏洞利用到了极致。换言之,李某的行为本质上是对保险公司保险合同规则的利用,在商业上符合理赔逻辑。
因此,笔者认为,此案中,部分保险公司推出的航班延误险在设计上有一大漏洞,就是没有规定“必须要上飞机才能获得理赔”。同时,理顺保险理念很重要,避免让很多人把保险当作一种纯投资甚至是一种赌博来看待。对在此事件中遭受了损失的保险公司来说,首先要做的是抓紧完善自身的产品设计和流程漏洞,而非将自身的经营漏洞造成的社会成本转嫁给司法系统。——评论员章闻
2.《合同法》要求“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即便李某的行为是否涉嫌骗保,是否构成犯罪有待商榷。网友们在为李某“摇旗助威”之前,也应该认清这种行为绝对称不上诚信之举,不应被鼓励提倡。
更何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般恶意“薅羊毛”的行为,影响范围绝不限于李某和保险公司,甚至可能给消费者和行业主体之间的信任带来冲击,波及整个行业规则的设置。经此教训,多个购票平台及保险公司已修改航空延误保险条例,以降低被骗保风险。某平台的条款规定,投保人在预订航班或投保时就已经知道或合理推断可能发生延误,保险人不承担赔付责任;而且乘客未实际乘机,即便航班延误也不能获得赔付。这样的规则修订,是否会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损害,目前尚不清楚。但显然下回要是遇上航班延误要索取理赔,就得满足更多条件了。 ——评论员许晓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