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主汛期以来,全国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雨雨雨”在话题热搜榜上居高不下。雨水造成多地河流超警,引发地质灾害,预计未来几天,南方强降雨收缩战线,中东部地区降水将明显减弱。那么,今年雨水为什么这么多?汛情有什么新特点?
暴雨频繁:中央气象台连续二十八天发布暴雨预警
近期,多省份遭遇强降水天气,据统计,6月2日至6月29日,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续28天发布暴雨预警,持续时间为近年来少见。
27日起,新一轮强降雨影响我国,重庆、湖北、河南以及安徽四省市遭遇了大暴雨的侵袭,部分地区的降雨可以用“泼水式”强降雨来形容,其中湖北不少地方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单日降水量极值。
湖北省水利厅28日11时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要求各地各单位进一步紧盯水雨情动态变化,及时发布预报预警,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细化各项防御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目前,全国25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虽然本轮强降雨强度随后将有所减弱,但上述四省市以及江苏、江西、湖南等地仍有大到暴雨,当地需加强防范。
汛情概览:长江流域入梅早,部分地方灾情重
6月,长江进入主汛期。我国江南、华南和西南局地发生今年以来强度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降雨过程。今年长江流域入梅早,5月29日入梅,较常年偏早10天,比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1954年还早2天。接下来的雨情和汛情不容乐观。
根据此前中长期预测,2020年我国气象水文年景总体偏差,长江发生区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甚至有可能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
据浙江省气象局研判,今年汛期,浙江强降水过程较明显,浙西和浙北部分地区雨量可能较常年偏多两成以上。同时,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和局地强降雨将较频繁,山洪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贵州于3月20日进入汛期,较常年提前40天。截至6月16日,贵州自入汛后已发生8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多轮持续强降雨影响下,贵州省9个市(州)71个县(市、区)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13.92万人次。此外,广西多地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目前广西正在全面开展灾后重建。
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雨都是哪来的
今年6月1日全面入汛以来,南方出现5轮强降雨过程,近150万平方公里国土出现累积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降雨,其中5万平方公里出现累积雨量超过500毫米的降雨,简直是在“泼水”的节奏。这下得没完没了的暴雨究竟都是哪来的?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表示,按降雨原因划分,我国降雨主要分为四种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不过,所有类型的降雨都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充足的水汽、合适的动力抬升条件以及空气中存在大量凝结核。
汛期降雨之所以如此猛烈、持续时间长且后劲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汽条件好。像是近期盘踞在江南、江淮一带的梅雨,就是水汽充足带来的持续降雨(锋面雨)。
那么汛期这些庞大的水汽究竟都是从哪来的?胡啸表示,汛期导致我国产生猛烈且持续强降水主要有两个典型“水汽通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是强大“供货方”。
我国是季风气候国家,冬天主要受北风控制,像西伯利亚冷空气在北风的“撺掇”下,频频给我国“制冷”;而到了夏季,风向大扭转,从刮北风转为刮南风,将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所以,借着夏季风的“东风”,太平洋和印度洋能都源源不断向我国陆地输送降水所需的重要“原料”——水汽。
具体来看,汛期影响我国的重要水汽通道一是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在南海季风、东南季风“裹挟”下,沿着副热带高压系统,进入华南地区,伴随副高的移动,甚至会影响到华北、黄淮;另一个是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经西南季风“吹动”,进入西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比太平洋的水汽,西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水汽,对流活动更不稳定,受其影响的地方“泼水”的时间更长、更猛烈。
“夏季除了这两个典型的水汽输送通道外,来自大西洋、北冰洋、日本海的水汽也会影响我国,在新疆、东北地区也可能产生猛烈降雨,致灾性同样不容忽视。”胡啸补充道。
此外,作为影响我国汛期天气幕后“推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位置,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带分布变化,华南“龙舟水”、江南“梅雨季”、华北“七下八上”,每年总在大致时间范围将准备好的水汽输送到具体地方,仿佛自带导航“定点”下雨。
如何应对:加强风险排查,理顺体制机制
多地权威分析显示,今年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多发,气象水文年景总体偏差。面对严峻形势,各地须强化防汛备汛工作,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平。
主汛期已至,各地须针对前期督查发现的问题和隐忧,再次进行防汛风险大排查,及时弥补漏洞;加强水情雨情监测预报,精心做好水库调度;在现有硬件基础上,健全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等机制;充分做好抗洪抢险队伍、物资、装备、通信保障和应急响应行动准备,确保突发灾情险情处置有力。
目前,水利部门与应急部门的防汛抗旱职能界限仍待进一步明晰,在流域和区域层面亦须有效衔接。基层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如经过去年“磨合”后,云南、四川重新将防汛抗旱指挥部划回水利部门;“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湖北荆州,今年则安排汛期应急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到水利部门合署办公。
贵州、广西等灾情较重的省份,一些地方刚刚出列,有的尚未脱贫摘帽。针对这些地方,更应妥善安排灾后救助,及时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避免因灾情影响脱贫进程,防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最新消息:
三峡工程今年首次泄洪
受长江中上游强降雨影响,进入三峡水库的水量持续增多。为腾出一定库容迎接近期可能到来的洪水,三峡枢纽于29日上午开启两个泄洪孔,加大下泄流量。这是三峡枢纽今年首次泄洪。
近期长江上游乌江、岷江、沱江有强降雨。受此影响,三峡水库入库流量27日下午开始增长。28日14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达4万立方米/秒,是27日14时的两倍。为应对此轮来水,长江防总要求将三峡水库下泄流量上调至日均3.5万立方米/秒。
29日8时,三峡电站34台机组全开,总出力超过2000万千瓦,接近满发状态。
目前,长江上游东部、长江中下游自西北向东南的强降雨过程仍在继续。记者从长江委水文局获悉,7月1日至2日,长江上游干流附近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3日,嘉陵江上游、汉江上游有大雨,局地暴雨。7月上中旬,三峡水库可能迎来新一轮洪水。
黄河花园口迎来5520立方米
每秒大流量洪水
记者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29日8时,5520立方米每秒流量洪水顺利通过郑州花园口水文站。目前,大流量过程正在向黄河下游平稳演进。
据了解,为进一步打开下游防洪调度空间,提高防洪调度和应急处置水平,结合汛前腾库,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于6月24日正式启动2020年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6月28日8时起,黄河小浪底水库按照55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达到本次实战演练最大流量。目前,黄河下游大流量过程正在演进,下游河势总体稳定,工程没有出现大的险情。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恩慧介绍,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经过水沙联合调控,黄河下游主河槽的最小过流能力从1800立方米每秒逐步提升到4350立方米每秒,但逐步粗化的泥沙在河床形成了一层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粗化层,影响了下游河道过流能力的提升。黄河水利委员会此次选择小浪底水库泄放峰值5500立方米每秒流量,希望下游卡口河段通过5000立方米每秒流量级过程,打破下游河床表面粗化层的制约,进一步提高主河槽的过流能力,为应对今年有可能发生的超标洪水提供更好的河道地理条件。
综合新华网消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