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读回应  > 回应信息 
最热三伏天,如何预防中暑?
发布时间:2020-07-20 14:38      来源:衡阳晚报     浏览量:
字体:

俗话说“热在三伏”,7月16日,已开始进入初伏阶段,这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来了!近三天来,衡阳也开启了“高温烘烤”模式,每日最高气温稳定在36℃左右。

40岁的罗先生是一位快递员,平常总是顶着烈日在户外送发快递。近日,因头晕、眼花、全身无力,他来到衡阳市中医医院就诊。通过相关检查后,确诊其为中暑。该科通过转移到通风诊室、卧床休息、补充液体能量、吸氧等措施,罗先生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衡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医师王国华提醒,酷热的天气,是中暑的高发时期,做好防暑工作很重要,尤其是老人、婴幼儿、孕产妇和高温作业者,都要谨防中暑。

1

“三伏”中暑高发,这些人群易“中招”

入夏以来,衡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已接诊多例中暑患者。王国华表示,往年三伏天是中暑的高发时期,中暑人数还将增多。

据了解,“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三伏恰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从7月16日持续到8月24日。农谚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值此时节,市民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防范高温天气对生活和身体造成影响。

近日,45岁的李阿姨在田间做农活时感到口渴,大量出汗后出现头晕、头疼、面色潮红、全身乏力、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由家人送至市中医医院。经了解,李阿姨平时身体健朗,近几日因农忙,睡眠和食欲不佳,心情烦闷,因此王国华初步诊断李阿姨为轻症中暑。

王国华表示,三伏时节天气炎热,高温作业者最易中暑,比如冶炼工人、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和暴晒在太阳下的农民等。他们工作环境温度太高,使得人体自身热量升高,热量无法排出,人就容易中暑。在劳作过程中,这类人群需及时补水降温,如果突然感觉心情烦闷、手脚抬不起来、头昏、想吐、全身发烫、汗出不来,必须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至通风阴凉的场所,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因劳累和缺水导致中暑。

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也是容易“中暑”的群体。王国华解释道,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循环系统功能衰退,导致散热不畅,还有一些老年人行动不便、感知功能降低,不能及时调整身体,会导致局部散热受阻;婴幼儿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多,尤其是新生儿,体内具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不利于散热;孕产妇由于怀孕或产后身体虚弱,如终日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也易中暑。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由于婴幼儿不会表达,需要家长多观察,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哭闹、精神萎靡、呕吐、吐奶、拒奶、拉肚子等症状,要考虑中暑的可能,赶快带孩子就医。

王国华提醒,中暑与患者个人的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偏胖、偏瘦等体质比较虚弱的人都容易中暑。另外,患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也容易中暑。比如甲亢、糖尿病患者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积蓄在体内,自己却不知道或自觉症状出现较晚,可能引起中暑。

2

小中暑也有大危险

中暑的表现形式很多,除了常见的头晕、心慌、乏力等,还有哪些表现是中暑呢?

王国华介绍,中暑可分为三大类,即: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时,患者会感到大量出汗、头晕、全身无力、心慌等症状,体温通常低于37.5℃。这时,只要离开高温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地方,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而轻度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诸多表现以外,体温通常在38℃以上,同时伴有皮肤灼热、面色潮红、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表现。而重症中暑患者会出现出冷汗,肢体软弱无力,体温高达40℃以上。如果这时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往往会发生虚脱、意识昏迷、休克、热射病等极为严重的后果。

33岁的小李是一名塔吊员,前几日正常进行高空作业,太阳很大,由于工程进度紧,小李干得急,没顾得上喝水,刚开始小李还感觉良好,但过一段时间后就感到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最后竟晕倒在塔吊内,由工友送至市中医医院看急诊。“送来时,小李意识模糊、肢体僵硬、伴有小便失禁,体表体温提示41℃!”王国华说,小李的临床表现,再结合工友的介绍,初步诊断为重症中暑。

该科立即打开空调风扇制冷通风,对其进行开放静脉通道滴注生理盐水补充体液,额颞部擦涂清凉油,颈部腋下采取冰敷,按摩四肢,防止血液淤滞,最终使体温降至38℃左右,温度未复升,患者最终苏醒。

王国华谈到,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的一种,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可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早期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等。患者一旦发生脏器衰竭,致死率非常高,救治成功的概率很低。

一旦有人出现轻度中暑反应时,要尽快去阴凉的地方,解开衣领,喝一点含盐或矿物质的水,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也可以喝一些藿香正气水。切记不要冲凉水澡,因为凉水会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反而不利于散热,甚至可能加重脑等重要器官的损伤。轻度中暑患者通过以上措施,一般可以缓解症状,如果不能缓解,要及时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如果有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昏迷等重症中暑的表现,则要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送医,不能耽误。

“相对于中暑的治疗,防患于未然更加重要。”王国华表示,预防中暑,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出备好太阳帽、墨镜、防晒霜等防暑防晒用品;其次,还要备足水,别等口渴再喝水,可以补充些淡盐水或含矿物质的水等,预防中暑。

3

相关链接:“防暑”小贴士

1.避开高温时段出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段,也是中暑的高发时段,尤其是老人、婴幼儿和孕产妇等高危人群,要避开这个时段出门。如果不能避开,出门时要做好防护(比如戴太阳帽、打太阳伞等)。

2.多喝水,补充足够水分。用金银花、菊花等泡茶水喝也是“防暑利器”,可适量饮用。切忌喝含酒精和高糖饮料,也不要喝冰饮。夏日喝冰饮,可能引发胃痉挛。

3.建议随身携带清凉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一旦出现不适,可以随时使用,涂抹在额头、太阳穴附近。因为风油精里的薄荷油,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4.建议穿着一些质地轻薄、宽松、浅色系的服装。

5.用麦冬、五味子泡水喝。麦冬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五味子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有利于防暑。适当吃一些西瓜,但糖尿病患者要慎吃西瓜。

6.家中常备绿豆汤。经常喝绿豆汤,可以解暑排毒。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