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媒体聚焦 > 

“衡阳正青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8-11-19文档来源:衡阳市农业委员会

 

 

 

11月19日上午9:30,市广电中心3楼新闻发布厅迎来了首场新闻发布会—“衡阳正青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会议由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吕正平主持,市农委主任、市扶贫办主任刘诗真作新闻发布会主发布词,市扶贫办、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畜牧水产局、市农机局、市农开办相关领导对记者现场提问进行了回答,会议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了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成就。

主发布词原文附后。

 

 

 

 

衡阳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成就

新闻发布词

市农委主任、市扶贫办主任   刘诗真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改革开放40年是衡阳农业快速发展的40年,是衡阳农村发生巨变的40年,是衡阳农民日益富裕的40年。历届市委、市政府紧跟党中央改革步伐,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开创了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的新局面。

一、抓产业促转型,农业更强。农业大市地位稳固提升。改革开放以来,7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油菜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油茶产业重点示范县行列,农业产值、粮食收购量、油茶产量、生猪出栏量、肉类总产量、家禽出笼量稳居全省第一,多项工作在全国全省创造“经验”。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243.03万吨增加到331.12万吨,增长36.2%,总量居全省第二;猪牛羊肉产量由9.88万吨增加到73.92万吨,增长6.5倍。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重要步伐,一产业在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到10.5%;种植业占比进一步下降,养殖业及农业服务业占比上升。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25.77亿元,比1978年增长47.3倍,养殖业总产值接近380亿元,较1978年增长20倍。建立健全了以粮食、畜禽、油料、竹木、蔬菜、茶叶为主导产业和以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和农业休闲为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发展,全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暨村企对接会将于本月底在我市召开。种植业结构性调整取得决定性进展,建成优质稻、双低油菜、黄花菜、杂交棉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178个;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已成为主流,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例75%、家禽规模养殖比例78%、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比例52%。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祁东县、常宁市分别是全国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和先导区,衡阳县曲兰镇、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强镇,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超千亿元,农产品电商年交易额突破20亿元,国省级休闲农庄115家、年接待人数过500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40年来,农业生产从人扛肩挑牛耕转变为“机器代人”“机械耕作”,全市农机总动力619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6.9倍;农机作业服务面积485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其中水稻、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分别75.4%、58.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得到了转化应用,产学研更是渗透到了农业各个领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8%,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达98%。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8家、农民合作社6097个、家庭农场3672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219个,农业生产从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转变成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农产品供给质量更加安全,坚持农产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完成了147个乡镇监管站规范化建设,基本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产品监管体系,创建了常宁市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祁东县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共有“三品一标”生产企业148家,“三品一标”有效认证274个,10个国家地标产品,祁东黄花菜评选为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今年珠晖区金甲岭萝卜、衡山红脆桃、衡东黄贡椒成功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二、抓基础促发展,农村更美。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40年来,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建成各类水利基础设施94.50万处、修建各类型水库271座、新增修建各类堤防2278.27公里,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1.1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0.1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5.7万亩,解决346.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网、村村通车,农村公路从4631公里增长到18024公里,行政村光纤通达率100%、4G覆盖率99.8%,全市行政村中自来水受益村所占比重99.3%。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坚持绿色发展,扎实开展“三边”造林、通道绿化和裸露山地造林,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4.5%增长到2017年的47.6%,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和生态财富转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中心集镇“五乱”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建立了农村环卫常态化保洁机制,成功打造了31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39%,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8%以上。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从物质生活条件短缺到现今的物质基础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的局面,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民的穿衣打扮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转变为整洁大方、多彩多姿;饮食由“只求吃饱,不求吃好”转变为“不仅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农村住房从土坯变砖瓦,从平房变楼房,从散居变小区;农村社会治理取得重要成效,乡风民俗越来越文明,农村能人贤士、优秀党员模范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抓改革促脱贫,农民更富。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确定,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2005年,全市所有县市区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初步建立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与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减负达5亿元,人均减负110元。进入21世纪,历届市委、市政府紧抓农村改革这条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出台实施系列农村改革创新举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垦改革、水管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等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推出粮食生产据实补贴改革方案,2015年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展“一流转五服务”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第二批整县推进改革试点常宁市创造经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五权”抵押贷款经验被推介,盘活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类资源资产,全市农村耕地流转率59.25%。农村改革持续释放红利,2017年,农民人均总收入由1978年的152元增加到19848元,增长130.6倍;农民人均食品支出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例由34.5%下降到18.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例由62.0%下降为55.1%,农民群众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更加坚实。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自2014年开展脱贫攻坚行动以来,目前全市系统内已有6.03万户20.77万贫困人口脱贫,214个省定贫困村出列,唯一的省级贫困县祁东县成功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7.1%降至1.95%;今年有望实现“108个贫困村出列、60748人贫困人口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7%”。目前,178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对接帮扶贫困户270325人,产业扶贫到户覆盖率达到100%(兜底保障除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2126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67301户;2014年以来,共发放各类教育扶贫资助金9.28亿元,受益人次75.6万;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全面实现了县域内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贫困户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全市慢病患者签约率、大病集中救治率、重病兜底救治保障率分别达99.73%、98.05%、98.02%。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脱贫攻坚,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放眼未来,我们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最强执行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农梦”,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市农委综合调研科供稿)

 

主办单位:衡阳市农业农村局 技术支持:衡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华新开发区祝融路46号 联系电话:0734-8180400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网站地图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2289号-1     湘公网安备43040802000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