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会议专题  > 2016两会专题  > 报告解读 
“十三五”,新衡阳的新高度
发布时间:2016-01-13 09:58      来源:衡阳晚报     浏览量:
字体:

  2015-2020年,衡阳怎么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乡统筹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民生持续大力改善”等诸多关键词勾勒出“新衡阳”的美丽蓝图。

  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2020年总量达到4000亿元(按2015年可比价计算),人均GDP超过85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2020年总量达到4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6%、12%、15%。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

  解读: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准确把握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征,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具体表现。

  目标: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建设优质农产品主产区,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300亿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快建设中国南部物流中心城市、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

  解读:发展动力转换是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新特征。传统人口红利逐步消退,技术创新效益日益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正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我们既要让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防止经济增速惯性下滑,更要摆脱速度情结,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可持续增长。

  目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7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扎实推进交通、产业、配套设施融城战略,形成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市)协同发展格局,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良性互动,城乡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分工明确、发展要素共享,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解读: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已逐步成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衡阳、找回全省第二大城市历史荣光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区域统筹不断加强,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为我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标: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全面加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形成,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9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90%。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解读: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十二五”期间,绿色衡阳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圆满完成了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6%。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比2010年下降6.9个百分点。扎实推进通道绿化和乡村、裸露山地造林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6.3%。“十三五”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的新目标将让衡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目标:社会民生持续大力改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2018年前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7年,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50张;县级以上城区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23%,农村危房改造覆盖面为10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解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民生投入累计达1200.76亿元,年均增长24.5%,全面或超额完成127件重点民生实事。“十三五”确保社会民生持续大力改善的新目标,将进一步以富民凝聚民心,以惠民赢得民望。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