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会议专题  > 2019衡阳两会  > 两会头条 
“文脉颂中华 书院@家国” 央、省媒采走进石鼓书院
发布时间:2018-11-26 22:10      来源:     浏览量:
字体:
  本网讯 记者周旭峰报道 “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曾国藩对衡阳古书院如此评价。11月26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光明网、湖南大学承办的“文脉颂中华 书院@家国”网络传播采访活动走进衡阳千年书院——石鼓书院,溯源湖湘文脉,感受非遗魅力。



  石鼓书院座落于衡阳市城北蒸、湘、耒三水汇集的石鼓山上,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韵味无穷。公元806年,唐朝隐士李宽在石鼓山上筑庐“求真观”,即为石鼓书院雏形。公元805年,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赴任途中路过衡阳,赋诗一首《合江亭》,其中“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成为后人争相传送的佳句。公元997年,宋衡州郡人李士真修建书院。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与岳麓、睢阳、白鹿洞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此后,众多名家贤达纷至书院讲学,朱熹、张栻、曾熙等更是其中翘楚,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杨度等一大批济世之才也由此走出。



  图:采访团观看祁剧节目传统戏《白蛇传》片段《游湖·酒变》
  在石鼓书院入口处,衡阳湘剧早早的搭好舞台,表演的《新醉打山门》节目于2017年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跨界融合作品资助项目,经过精心打磨而后走进群众身边巡演,吸引许多现场观众观看;仙女下凡,落至雁城水濂洞内夺取金甲……衡州花鼓戏一曲《众仙落雁城》以衡阳地方方言为舞台语言,表演热情奔放、载歌载舞,生活气息浓郁,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活动现场,采访团一行一边聆听石鼓书院的历史、人文发展脉络,一边欣赏湘剧、衡州花鼓戏、祁剧、衡州渔鼓等衡阳地方非遗经典剧目展演。



  图:座谈交流会现场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交流会上,衡阳市文物局、《石鼓书院》作者郭建衡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书院产生的历史背景、石鼓书院的历史和精神内涵。“石鼓书院生徒肄业后,或在朝廷廓清政治、筹划治国方略而呕心沥血;或在地方抑恶扬善,均赋役,平讼狱,保一方平安;无意仕途则退隐乡里,教学授徒,为社会、为国家培育人才,为教化民众、移风易俗而费心尽力,共同宏扬石鼓书院爱国精神,维护国家安定,打造国家的繁荣。”郭建衡说。



  图:古筝表演
  “目前,石鼓书院已恢复了中国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三大功能,同时,衡阳积极开展‘石鼓书院大讲堂’、启蒙学子开笔礼、传统文化义务讲解等系列文化推广活动,为湖湘文脉传承再添新彩。”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谭崇恩介绍。
  近年来,衡阳市不断加大对于石鼓书院等书院文物的修缮保护力度,突出文化传承功能,并将这些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文化发展硕果累累,文化名片熠熠生辉,让大城衡阳在文化支撑中“换道超车”,让老百姓在文化惠民中幸福花开,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融入现代生活,为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最美地级市”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图:采访团合影留念
  “在这里仿佛看到中国书院的发展与变迁,这里不仅有旧址,还有大量的珍贵史料与遗迹,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厚重与文脉传承的情怀。”人民日报社人民网编辑记者宋子节说。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