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新旧动能转换加力衡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05-20 10:58      来源:综合研究室     浏览量:
字体:
    当前,中国发展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从表面上看,表现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本质上看,则体现为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新旧动能迭代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衡阳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新发展理念,培育引进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壮大发展新动能,为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不断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一、新旧动能转换现状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衡阳积极搭建资本、技术、产业对接平台,广聚各类优质高端资源,培育壮大新动能,助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彰显经济转型发展新成效。

  (一)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动能发展生机勃勃

  从供给侧看,产业结构优化。一是服务业主导作用凸显。2018年,衡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5.3%,为2016年以来连续三年实现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衡阳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二是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2018年,代表工业中高端水平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5%,比上年加快11.8个百分点,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6.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真空器件制造业增长194.1%,实验分析仪器制造业增长84.5%,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业增长57.3%。在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传统制造业加快改造,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8.0%,增速比工业投资快6.3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方位渗透,与互联网融合的服务业得到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带动邮政快递业高速增长,分享经济带动交通出行、房屋住宿、金融、餐饮、物流、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多个服务业领域新型发展。受此影响,规模以上服务业大类行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1.3%、27.0%和33.2%。

  从需求侧看,需求结构升级。新动能推动消费升级换代,居民消费观念大幅提升,消费品质不断改善。2018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等发展享受型商品消费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22.1%、20.1%和14.3%。视频直播、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订餐洗衣等O2O(Online To Offline)服务方兴未艾,网上零售、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网络约车、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新服务模式快速发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类消费迅速升温,非商品类的服务型消费渐成热点。在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比2012年提高8.3个和0.6个百分点;南岳机场通航城市达23个,旅客吞吐量增长73.5%,突破80万人次。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0.4%,高于第二产业27个百分点。反映市场活力的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25.8%和31.7%,同比分别提高4.5个和16.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2%、民生工程投资增长15.7%,均快于全部投资增速。

  (二)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创新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动能集聚壮大的核心推动力。近年来,衡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是政策效应正向叠加。2018年,衡阳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荣获全省唯一的国家“守信激励创新奖”;成功跻身国家大城市行列,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获批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衡阳迎来历史性机遇,正在步入国省重大战略布局“主舞台”,这也为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更重视创新投入、技术研发,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到3.4%,高于上年1.2个百分点。全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6838件和3330件,分别增长34.4%和24.9%;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件。获得国省科技奖励11项。三是大众创业热潮涌动。近年来,“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人才雁阵”计划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新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29.6万户,实现创业带动就业5.5万人。四是创新平台稳步建设。积极推进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园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导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由传统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现有特变、镭目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0家。南岳电控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首个国家级孵化器科创智谷即将投运。

  (三)改革开放全面深化,转换环境持续优化

  衡阳坚持以改革促动破局,以开放搞活发展,不断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新旧动能转换环境不断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效应不断释放,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地条钢”企业全面取缔,“散乱污”整治力度加大,供需失衡状况得到改善。减税降费政策积极落实,企业用地、用能、融资、创新创业等发展成本有效降低。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国内增值税收入增长19.6%,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非税收入下降19.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5.9%,同比降低8.2个百分点。企业效益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利润增长13.3%;规模以上服务业32个大类行业中,行业盈利面为81.3%。节能降耗取得实效,全市单位GDP能耗能同比下降5.28%,已完成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的强度目标和能耗增量控制的增量目标。新型能源中,太阳能发电增长155.1%。

  衡阳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78.93亿元,居全省第二;95家企业实现外贸业绩“破零倍增”,富士康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省单体企业第一。优化营商环境20条、招商引资30条等政策叠加实施、落地见效,“2018衡州经济发展论坛”“长洽周”等活动成果丰硕,全年签约引进项目122个,总引资额1169.9亿元。与“一带一路”沿线5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国际友好城市总数达8个。全市已建成并运行的口岸平台有五定班列、无水港、公路口岸、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正在积极申报航空口岸。

  二、新旧动能转换存在的困难和阻力

  当前,衡阳发展依然存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相互交织的困难和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传统动能看,主导产业大而不强。2018年,机械、建材、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行业仍旧在衡阳工业中占主导地位,规模优势明显,但“大而不强”问题突出。从增长方式看,高耗能行业占比过高,且出现低位反弹。2018年,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1.8%,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从发展模式看,大部分产业结构偏中低端、链条短、融合度低、深加工程度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从企业拉动看,龙头企业不多,全市营业收入过100亿元集团仅富士康、中国五矿;缺乏知名度高、辐射能力强的总部经济企业。

  (二)从新兴动能看,新兴产业势强力弱。随着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增大,传统产业总量增加难度加大,而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规模较小,短期内难以替代传统产业收缩所造成的缺口。例如,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虽保持明显增长但体量较小;机器人产业、装备式住宅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动能行业培育尚未成熟,对工业经济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形成。2018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加工度工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0.3%和29.3%,分别比上年下降0.8个和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5.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三)从产业动能看,服务业大而不优。自2016年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以来,服务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2018年服务业占比已达55.3%,高出第二产业21.7个百分点。服务业虽体量大,但结构欠优。从各行业占比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行业依然占有较大份额,而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网络等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如金融业占比仅为3.4%,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服务外包、新型消费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初始阶段。从规模以上服务业1-12月财务状况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2.75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83亿元,分别仅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1.2%和1.6%。

  (四)从需求动能看,投资增速回落明显,消费市场稳中趋缓。投资方面,2018年以来投资增速仍呈下行走势,由年初的14.6%下滑至10.3%。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前期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已明显后劲不足,2018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8.5%,比上年回落30.3个百分点,低于全部投资增速28.8个百分点。资金来源比较紧张,全市投资项目到位资金同比下降5.2%,比上年回落15.6个百分点。消费方面,2018年以来消费市场有所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全市限额以上法人企业中,前20位商品销售重点企业共实现零售额340.9亿元,增速低于全部限上法人企业3个百分点。全市限上批零行业电商单位较少、占比较低、发展不充分,全市限上贸易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全市限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不到0.8%。

  三、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建议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是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本体、新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要放眼长远,提升站位,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在重大战略措施落实上持续用力。

  (一)强基础——振兴实体经济,夯实发展基础

  实体经济是经济体系的主体,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就要全力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一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升级、新技术新装备研制生产与应用、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倡导精益生产理念、发扬工匠精神,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促进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突破制约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营销等关键环节,用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规模优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链条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三是充分挖掘潜力。全面加强技术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引导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装备水平,改进工艺流程,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调结构——深化供给侧改革,构筑经济新优势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能为新兴动力成长腾出空间,也能让传统动力得到优化提升,有助于加快形成传统产业高端、新兴产业壮大、低效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出清的现代产业新格局。一是持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要分类施策去产能,根据行业、企业情况,主动退出一批、倒逼出清一批、优化整合一批、转移消化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推进工业产品去库存,全面提升产销率。要坚持不懈降成本,深入落实降低企业成本措施,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二是盘活要素资源。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强化土地用途和用地标准监管,加大对闲置和低效用地的开发力度。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清理压缩财政结余结转资金,集中有限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环节,严格抓好预算编制和执行环节的绩效管理。三是优化供给品质。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不断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三)谋创新——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

  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全面加强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发展动力源、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着力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一是优化“双创”环境。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新途径。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培育创新主体,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服务创业一线。二是丰富科创平台。整合提升已有科创平台,支持重点园区和区县(市)创建国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引进培育名校、名院、名所,推进孵化器专业化发展,建设特色化众创空间。大力推进企业研究院和科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三是强化人才供给。围绕衡阳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全局性地定位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建成人才动态信息数据库,着力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

  (四)抓改革——完善政策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也是“最大动能”。通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健全适应新动能发展要求的管理体系和模式,营造公平竞争、宽松便利、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是进一步推动政府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由“政府调配”向“政府指导”转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激活“双创”动力,释放更多制度红利。二是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建立健全普惠性政策,推动用地、排放、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重大产业项目倾斜。深化银企沟通合作,支持金融机构贷款向实体经济倾斜。三是加强相关统计研究。统计系统要加紧探索研究、逐步建立完善能够反映新动能发展态势的统计方法和工作机制,密切跟踪、动态监测新动能,科学准确的衡量新动能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贡献,充分发挥好“数库”和“智库”作用。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