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外经大外贸格局转变,全市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合作步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推行体制改革,迈出对外合作步伐
1979年至1985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大前提下,外贸企业加强经济管理,严格控制高亏商品出口,停止部分农副产品收购,故年收购额徘徊不前。7年中,除1980年出口收购额达到9300余万元外,其余年度均在7500万元上下波动。1979年起,国家对企业和地方实行出口商品创汇贸成,衡阳始有直接进口,利用外资始于1984年。1981年、1984年,衡阳市先后与港商、外商开始直接签订引进技术设备及利用外资项目合同分别为29个和3个。7年间,派遣出国人员(包括履行劳务合同、经济技术援助和考察)累计168人,年均24人。
1986年至1990年,推行外贸体制改革,衡阳对外贸易得到发展,出口收购总额达到56773.68万元,其中1989年、1990年自营出口创汇518.0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612.13万元);用外汇直接进口有关先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及生活物资等约4000万美元,同期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亦有所发展。
二、扩大开放格局,加快对外发展速度
1991年至1995年,衡阳利用外资迅猛发展,1992年引进外资3500万美元,为全省地、州、市之冠;1993年,衡阳代表团与外商洽淡成交项目名列全省前茅,取得6项成交指标(成交项目个数、总投资、利用外资、合同、合同项目总投资及全年利用外资)中,5个全省第一,1个全省第二;5年累计审批利用外资项目376个,总投资64079.01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1021.3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372.99万美元。与“七五”计划时期比,分别增长46倍、17.1倍、51.24倍和37.29倍。自营出口由1990年332.83万美元上升到1995年3054.17万美元,年均递增55.79%;自营进口累计506.95万美元,其中最高年份1993年为120.67万美元,最低年份1995年为47.08万美元。与此同时,出口收购于1992年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后,自1993年开始下滑,1995年停止收购。期间,对外经济技术合同同步发展,出国履行劳务合作的人数累计443人,年均88.6人。
1996年至2000年,自营进出口累计43718.24万美元,年均8743.65万美元,同比增长4.5倍;对外经济亦得到快速发展。5年间共审批外资项目合同542个,总投资126055.02万美元,年均25211万美元,同比增长96.72%,合同利用外资91918.83万美元,年均18383.77万美元,同比增长1.96倍,实际利用外资56839.88万美元,年均11367.98万美元,同比增长1.93倍。5年共输出对外劳务合作人员786人,年均157人,同比增长77.2%,主要分布在亚、非、欧、拉美四大洲的3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三、调整发展脚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2001年至2005年,衡阳市对外经济贸易是在世界经济增势放慢,遇到较大困难的大背景中走过来的。2001年,衡阳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对外承诺10项服务措施,重点推出120多个国企改造、农业产业化、生态旅游和基础设施等项目,编印发送《衡阳招商项目》和《衡阳对外经贸指南》。2003年,衡阳市克服了“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和伊拉克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外资工作持续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0788万美元。2005年衡阳市进出口总额再攀高峰,突破3亿美元大关,达到3.4亿美元。“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到位外资66841万美元,同比增长17.3%。累计上交涉外税收90759万元,年均增长19.6%,200余家外企共创造就业岗位2万多个。累计到位省外境内资金187亿元。累计进出口总额87344万美元,年均增长40.6%,增长率在全省名列前茅,超过计划25.9个百分点。
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5.83亿美元,同比增长69.8%。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8.54亿美元,同比增长46.31%。2006年、2007年实际到位外资分别为2.22亿美元、2.62亿美元,分别增长22.8%、28.6%,均列全省同期第三位。2008年,衡阳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53家,总资产110.7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2561万元美元,比1993年增长17.5倍;进出口总额为107592万美元,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对外劳务输出完成合同额6181.68万美元,完成境外投资1980万美元。
四、全面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转型升级
2010年至2015年,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2010年的1.21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4.23亿美元,在外贸中的占比由2010年的15.4%提升到2015年的45.4%,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高耗能产品占比不断降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8142万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2.6亿美元,年均增长94.5%,在外贸总额中占比72.2%,远高于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外贸总额中的占比水平(33.8%)。跨境电子商务、内外贸融合发展等新型贸易方式实现零的突破。
2017年,衡阳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分别比2000年增长64.6倍、9倍。招商引资方面,在“港洽周”“央企入湘对接暨衡阳投资推介会”“2017衡州经济发展论坛”“湘商大会”四大招商活动中,衡阳市共签约项目143个,总引资额1872亿元,签约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之最。对外贸易方面,衡阳全年进出口总额300亿元大关,达302.73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二,增速跃居全省第一。加工贸易仍为主要进出口方式,占比超七成,全年加工贸易额216.33亿元,居全省第一,其中富士康进出口额达203.95亿元,居全省单体企业第一。外经合作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老挝万象变电站项目、喀麦隆输变电工程项目已列入湖南省落实“一带一路”项目库。电商产业发展方面,农村电商和电商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农产品年交易额约20亿元,现已建成县级运营中心4个,村级电商服务站550个。
2017年,衡阳与APEC成员国贸易往来密切,交易总额为248.98亿元,占全年进出口额的82.24%;香港仍为最大贸易伙伴,与美国、英国、西班牙、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台湾地区等贸易往来实现倍增式发展。民营企业仍为进出口主力,全年累计进出口额为201.27亿元,占全年进出口额的66.4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