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素有“江南内陆腹地的通衢”之称。衡阳风光秀丽,古迹甚多,有“寰中佳丽”之美誉。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市旅游业经历了由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全域融合发展的巨大转型,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发展历程
过去40年,衡阳市旅游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转型发展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只是一个陌生而奢侈的代名词。1990年前,衡阳市旅游业同全国一样,受各种条件限制,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经济逐渐活跃,人们口袋里的钱多起来了,对生活质量的期许也变得丰富起来,衡阳旅游业逐步由接待型向经济型转变。
(二)快速发展阶段
2000年至2007年,衡阳市大手笔策划举办了五届中国南岳衡山寿文化节、首届衡阳湖湘文化旅游节、耒阳农耕文化节、衡东土菜节、夏明翰烈士诞辰105周年、毛泽建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等系列节会。尤其是以国家旅游局和湖南省政府主办的2006年湖南旅游节和2007年衡阳湖湘文化旅游节在衡阳举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07年9月,央视国际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6集《走进中国·衡阳篇》,引起了轰动效应,衡阳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2007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5亿元,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20.6%和18.7%。其中南岳接待国内外游客334.61万人次,完成门票收入1.39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7.6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49%、22.7%、和35.6%,城区九大湖湘文化景点和县区的新兴景点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
衡阳围绕“以南岳为龙头,城区为中心,辐射县市区”大旅游格局目标,在产品开发上大做文章,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度。市城区已开发出了陆家新屋、石鼓书院、互相文化纪念馆、明翰公园、爱莲阁、回雁峰景区、岳屏抗战纪念城、退省庵、欧阳故宅等9大互相文化特色景点。
2008年湖湘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省旅游局副局长刘之明发布了衡阳“湖湘文化名城”和南岳“健康旅游第一山”品牌。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星级宾馆增至36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25家,在建五星级3家、四星级3家。旅行社总数增至40家,其中国际社2家,国内社38家,旅游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
(三)提质发展阶段
“十二五”期间,共引进省市旅游重点项目49个,已开工建设45个。项目总投资268亿元,现已完成投资92亿元。全市先后成功举办了衡阳市旅游商品博览会、大南岳衡山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湘桂高铁沿线城市旅游合作联盟活动、中国湖湘•山水(衡阳)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南方格桑花海乡村生态旅游节、梨花节、玫瑰花节、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南岳考察及推介活动等50多次节会活动。特别是成功举办了2015中国•衡阳乡村生态旅游节暨衡南宝盖银杏文化节,受到了中央、省、市媒体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节会自2015年11月13日开幕至2015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和旅游投资“双过亿”。
期间,共新评国家A级旅游景区7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3家,2A级旅游景区1家;新评旅游强县3个,特色旅游名镇4个,特色旅游名村14个,二至五星级乡村旅游服务区(点)102家;新评四星级旅行社4家,三星级旅行社4家;新评星级旅游饭店11家,其中四星级旅游饭店3家。此外,南岳衡山旅游区成功获评“湖南省两型旅游景区”, 南岳衡山旅游区、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成功获评“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截止2015年底,衡阳共有上规模的旅游区(点)160余处,A级旅游景区18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3个;旅游星级饭店30家, 其中四星级旅游饭店8家;旅行社62家,旅游从业人员达10余万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从2010年至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量由1969.75万人次增至504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102.75亿元增至306.8亿元,分别增长,分别增长4.5倍和2.1倍,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游客接待总量、旅游综合收入和产业发展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全市共有22个省市重点旅游项目,总投资315.95亿元,计划投资41.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近40亿元。全市旅游总收入已占到GDP的11.7%,旅游业正在成为影响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城市形象产业。
二、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星级饭店、旅行社、A级景区等旅游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和品牌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坚持“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旅游接待设施和条件逐步健全,旅游产品不断丰富。201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201.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8.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98和45.71%。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均居全省第2位,旅游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品牌逐步提升。衡南县岐山森林公园成功创评国家森林公园;珠晖区茶山坳风景区、珠晖区双水湾景区、祁东县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陆家新屋创建4A景区的工作也全面展开。南岳区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蒸湘区雨母山景区被评为全国人文生态旅游基地。珠晖区茶山坳镇入选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特色小镇,曲兰镇获评全国经典文化小镇。衡阳市世界钟表博物馆成功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全省首家工业主题博物(衡阳工业博物馆)正式开馆,工业旅游实现历史突破。衡阳金甲拓展运动培训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获评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
(二)项目进度加快。在建旅游项目103个,总投资1246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74.6亿元,已完成近80亿元。共有30个旅游项目列入服务业第一、二批重点项目,总投资约353.2亿元。五星级丽波国际大酒店建成营业,西游洞天·花果山景区、金甲古镇、南岳古镇改造、南岳万寿广场提质,东洲岛、云鹫峰、双水湾、四明山等重点旅游项目已经或即将竣工;雨母山、茶山坳、萱洲、东湖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渐成规模;旅游招商引资额近1000亿元,梦东方、南岳衡山国际康养城、云鹫峰风景区等项目先后落户。
(三)营销投入加大。2017年,衡阳市各级旅游营销投入共计3000余万元,在国省级媒体10余次推介衡阳旅游。举办大小各类旅游节会、推介会20余场次。珠晖“四美”茶山旅游文化节、南岳星空节、衡东土菜文化旅游节等吸引游客100余万人。积极拓展“旅游+互联网”经营新模式,与驴妈妈旅游网、北京微景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制作“雁翔衡阳”城市云名片,扩大衡阳旅游知名度。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合作制作《一起旅游吧》衡阳专题节目,拓展“珠三角”旅游市场。
(四)设施持续完善。2017年全市共计投入近2亿元,共新(扩)建或修缮旅游服务中心10个,新建和完善通景公路50余公里,新增(更新)旅游标识标牌2000余个。持续推进“厕所革命”行动,2017年已共新建或改扩建旅游厕所270座,高铁衡阳东站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南岳机场、高铁衡山西站、衡阳火车站游客服务中心等即将陆续启动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