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是全省、乃至全国典型的农业大市。2017年,衡阳市紧紧围绕建设“五个新衡阳”总体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采取强有力措施稳定经济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居民增收。通过对衡阳市农村农民农业“三农”统计调查,现谈谈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七大有利因素,以供借鉴。
一是农村劳务工资稳定增加。衡阳市是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大市,年均每户外出人员达1.2人以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也在逐年上涨。据相关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外出务工人均月收入达3343元,同比增加76元,增加2.3%。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衡阳本地务工工价均在150-300元/天。如衡东县土菜已形成了以餐饮业为龙头一条龙产业,全县共培育土菜餐饮店400余家,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49家,土菜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土菜产业链年产值近30亿元,为衡东县农民收入作了较大贡献。
二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快速提升。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2017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如蒸湘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万人次,增加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常宁市百万樱花园、珠晖区海棠山庄申报国家四星休闲农庄。2017年南岳区入围国家级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区累计接待游客986.06万人次,同比增长14.28%;实现旅游总收入76.35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收入逐年见长。
二是合作社经营净收入增长明显。据2017年统计调查,全市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8家;农民合作社达5362个,其中今年新发展711个。全市农村居民合作经营净收入与去年同期增长5.2%,经营净收入对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8.8%,拉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涨1.5个百分点。如衡山县以湘旗农牧、金叶养殖等省市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牧业发展,努力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为南岳、衡山旅游发展提供一份好肉食、一盘好蔬菜,直接拉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三是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蓬勃发展。2017年,衡阳市粮食新型经营主体生产面积、总产占全市面积总产55%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全市累计发展粮食专业大户26662户,比上年增加362户,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迅速增加。入社农民收入有保障,种粮积极性提高。
四是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有效推进。针对耕地利用率下降等问题,衡阳市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扩大种植规模,有效推动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长效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效,间接性拉动农民收入增长。全市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515.94万亩,承包合同面积540.44万亩,确权完成率95.47%;农村土地流转523.56万亩,占全市农村土地面积的30.68%。
五是农民家庭财产净收入增长较快。主要是城区房屋出租价格提高和农民土地红利收入增加。随着各地工业园的扩建、高速公路的修建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带给当地农民的土地赔偿和红利增多,促进了农民非生产性收入的增长。如中科光电子产业园等17个重点项目在衡南县云集工业园集中区,总投资达45亿元,掀起了衡南县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项目建成后,将解决本地就业3000多人。衡阳县岘山镇和曲兰镇被国家征地修高速公路,一些农户得到了土地赔偿款等。
六是新型农村养老收入的推广与低保标准的提高。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与上年同期增长8.4%;转移净收入拉动对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涨1.9个百分点,推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水平的增长。另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寄回或带回的收入,以及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赡养等转移性收入增长也较快。
七是农村消费拉动作用的不断提升。衡阳市把提振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促使农村消费拉动作用的不断提升。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农村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满足消费者对新兴消费模式的需求,为企业和广大消费群体提供优质的网络交易服务。电子商务进农村,目前全市543个村级电商服务站正常运行,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超20亿元。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消费信心,让农村消费拉动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