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方兴未艾势喜人,纵深发展需破颈 ——衡阳油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8-05-16 08:19      来源:农调队     浏览量:
字体:

  油茶是衡阳农业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做大最强。2017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市”的战略目标,举全市之力发展油茶产业。打出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社会参与和市场推动组合拳,衡阳油茶发展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方兴未艾,来势喜人。仅2017年,全市新增油茶面积达14万亩,至年底,全市有油茶林面积360万亩,占全省油茶林总面积1/6年产茶油4.47万余吨,产值突破44亿元。全市油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全市县市均被确定为“全国油茶产业建设重点县”。但融资难、管理难等瓶颈仍有待突破。

  一、油茶产业喜迎历史性发展机遇

  近年来,全市上下多措并举,层层落实,油茶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一)确立目标、落实责任

  一是战略目标定位市委、市政府把振兴油茶产业列入“三农”工作的重点。市委书记郑建新同志在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推进会上提出“油茶林面积500万亩以上、总产值500亿元以上”的“双500”目标,号召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强市”,实现油茶“引领中国,走向世界”,为全市油茶产业发展确立了战略目标。支持政策频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决定》。作出了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新造扩面、机制创新等原则。油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了《关于做大做强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的九条意见》。明确要求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或筹措1亿元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三是责任层层落实。市委市政府把振兴油茶产业纳入考核县、乡、村各级领导政绩的硬任务,县乡村逐级落实。衡阳县出台了《衡阳县油茶产业发展考核办法》,将油茶产业发展纳入对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县主要领导带头分片包干,常宁市出台了县乡领导干部任期油茶发展目标责任制等。全市形成主要领导带头、林业牵头,上下联动、层层落实任务的良好格局。

  (二)科技引领,打造品牌

  一是科技推广创品牌全市依托林业科研院校和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建立健全油茶产业“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支撑体系。在整地、栽植、抚育、施肥、修剪、有害生物防治等环节,积极推广油茶标准化栽培,提高油茶生产的科技含量;在机械设施方面,油茶经营企业引进滴灌设备,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农业机械公司和油茶经营公司合作,开发研制各种烘干、垦复、剥壳等相关机械,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在培育品种方面,坚持良种良法,引进培育了湘林、长林、衡东大桃、华硕等近70个优良品种。选育的国家级油茶良种—“衡东大桃”,曾获湖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是目前我国产油最高的品种之一。今年面向湘、粤、桂、赣等省区供应壮苗280多万株,栽植面积2万多亩。是科学加工强品牌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增加高端供给,提升油茶产业的附加值,现已涉及食品、医药、化妆、化工等领域湖南金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化妆品,通过提炼山茶籽中的活性成分,开发了一系列纯天然的洗、护肤和洗涤产品;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与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在油茶良种培育、油茶种植、油茶精深加工等方面已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万象集团研发的高纯度欧米嘉ω-3,6,9类产品纯度均可达到98%以上,多项技术全球领先生产的“营养油颗粒”、“固体营养油”和“水溶性营养油”,拓了油茶加工和市场新领域。是宣传造势树品牌。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和四届大三湘油茶花节,先后承办全省林业产业发展暨油茶生产现场会、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衡阳油茶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三)社会参与,市场推动

  机制创新激活创新发展经营模式探索了“企业投资、专业经营”、“公司开发、返包管理”、“集体开发、承包经营”、“合伙开发、合作社经营”、“个人投资、自主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公司为主、集中连片、高标准建设的规模化发展。吸引了懂技术、有资金、实力强的经营者参与到油茶产业建设开发中来。目前,全市引进油茶造林公司109家,组建油茶经营合作社132个,发展100亩以上油茶经营大户421个,其中基地建设面积万亩以上有11家公司,惠及10多万农户。二是市场配套成体系。在市场配套建设方面,开工建设湖南省首家油茶批发大市场,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茶油商品的集散地。旅游文化方面,启动了大三湘油茶科技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建设3万亩的国家级油茶产业园和旅游景区。常宁引进台湾田野休闲公司在罗桥建设油茶文化旅游风情园,打造全国第一家油茶文化旅游景区。三是品牌认证出国门。与省林科院、北京中林天合公司合作,启动了森林认证工作,为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铺路。通过完善有机认证、欧盟体系认证、原产地标识、产品质量追溯等一系列技术质量基础工作,提高茶油的信誉度、认知度和国际竞争力,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份额,产品溢价明显,促进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油茶产业纵深发展的瓶颈有待有效突破

  (一)资金难以为继,发展后劲不足。

  资金投入难以为继是油茶产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油茶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见效慢。新造林每亩投入至少在2000元以上,且5年以后才有产出,8-10年后才能进入盛产期,一年不投入就会荒废。因此,油茶林需大量资金持续投入,仅靠公司和个人的自筹资金远远不够。湖南中联天地油茶开发有限公司衡东分公司近几年自筹资金累计投入已达8500万元,尚欠农户1000多万元,后续资金难以为继。银行贷款则相当困难,普遍存在“一贷难求”的情况。据有关部门测算,全市油茶基地建设投资总需求约为30亿元,实际发生贷款4.1亿元,约占总需求量的11.7%。一是贷款难。贷款门槛高,没有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油茶林权抵押贷款至目前为止尚未有效突破,且现有茶林约30%是建立在公益林地上,无法办理林权证。二是政府涉林扶持补助资金整合难。财政、发改、农林、国土、粮食等涉林项目资金掌握在不同部门,难以有效整合、捆绑使用,最终是撒胡椒面,效果不明显。三是社会资本投入又因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管理难、权益保障难望而却步。后续资金供给是当前油茶产业大规模纵深发展的第一大障碍。

  (二)利益主体多元,林地流转不畅。

  大面积集中连片开发需要从各村组农户中取得经营权,涉及农户多,林权分散,思想难统一。此外,在油茶开发选地上受各种政策(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的制约,很难选出自然条件好,并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地块。林地流转程序多,手续复杂,特别是流转租赁山地,乡镇、村组、农户、部门各利益主体想法不一,个别乡镇重视不够,引导不力,村组不支持、不配合,加上个别农户阻挠,流转难度大。

  (三)产品认知度不高 ,品牌效应不明显。

  茶油号称“东方橄榄油”,具有优质食用油全部功能特性,又有降低血压、血脂、软化血管之功效。然而,人们对橄榄油特性的认知却远远高于茶油,认为橄榄油是高品质油,茶油则上不了相同档次。目前,油茶销售仅局限于中国南方,长江以北的人们往往把油茶和茶叶混为一谈,在品牌和功效宣传上都未到位。全市除 “大三湘”、“神农国油”、“齐家”等油茶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外,90%以上的企业油茶产品因品质不过硬、宣传滞后、销售体系不全和产品包装不新颖等而未形成品牌效应。

  (四)技术研发推广不够,示范效应不强。

  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大。“衡东大桃”是市选育的优良品种,其品系有10多种,年产油量最高已达到100公斤/亩。然而除了衡东本地和个别地方在推广以外,全市推广力度远远不够。由于高产示范效应不强,不少地方仍按传统油茶生产方式种植,经营粗放油茶先进技术在生产中应用较少,林农对高冠嫁接、整形修剪和肥水调控等丰产栽培管理技术知之甚少没有形成科学化种植。大部分群众种植油茶定位于自家生活需要,没有上升到致富之路,更谈不上产业化经营观念。此外,油茶科技服务能力不足,林农接受技术培训远远不够,一些地方油茶种苗繁育技术需聘请外地技术人员

  (五)管理粗放,损失严重。

      森林火灾是破坏油茶资源的“元凶”。一些地方油茶林多年没有垦复,落叶、枯枝、杂草成为火灾易发的重大隐患,每年都有成片的老油茶林因火灾被付之一炬,造成毁灭性损失。油茶收摘秩序混乱。临近油茶收摘季节,油茶产区的村民纷纷提前上山收摘,影响出油率。偷摘、哄抢事件也时有发生,损害油茶业主利益,挫伤积极性。服务不到位。油茶经营者期盼有关部门和基层政府给予更多的服务,如协调银行、农户关系和技术服务等。

  三、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

  根据调查反映,目前油茶产品供不应求,发展前景看好,且油茶树寿命周期长,可达两百至三百年,发展油茶产业利在当代,更是造福后代。但要大规模持续纵深发展,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一是要帮助重点优势企业上市融资。相关方面要统筹规划,重点培育帮扶油茶产业优势强势企业上市融资,通过上市实现引领带动,兼并联合,做大做强。二是要促进林地流转和突破林权抵押贷款。撬动金融资本,借鉴或探索林权抵押贷款的具体操作模式,加快银企对接,落实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确保资金供给主渠道畅通。三是整合政府部门扶持资金,突出重点,照顾一般,更好的发挥引导作用。四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宣传发动、综合治理投融环境、保障投资人合法权益,引领带动闲散资本投向油茶经营领域。

  (二)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油茶产业市场。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科普基地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通过各种方式与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带动油茶产业发展。借鉴油橄榄的加工技术和经验,加大油茶产品深度开发力度,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出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茶油系列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出口贸易力度,扩大国际市场领域,延伸茶油产业链和市场链。

  (三)加快生产基地建设,推行集约化栽培技术。 

  因地制宜开展油茶林基地建设,坚持"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油茶资源开发。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经营目标,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 承包造林、企业租地造林、企业合作造林等模式,采取适当的补助、补贴方式,加快规模化的油茶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实施集约化栽培,提高油茶栽培机械化程度。开展油茶平衡施肥、树体管理、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形成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示范推广,提高效率,增强油茶经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管理、优化环境,保护经营者权益。

  要积极预防森林火灾,最大程度减少自然灾害对油茶林的影响。加强防火宣传,强化火源治理,并在重要油茶林产区修建防火带,防范意外火灾蔓延,做到防火宣传到位、巡查到位、查处到位。加大对油茶林的垦复,落实林农定期垦复补贴政策。完善和推行维护茶果采收秩序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群防群治,严禁提前进山收摘、偷摘抢摘行为,对损害油茶业主合法权益的案件要依法惩治,并公开曝光。

  (五)加大综合利用研发力度,开发高端产品。

  目前大多数油茶企业还停留在简单利用茶籽榨油的基础上,用途主要定义在食用油方面,而在食用油方面又没有比价优势。茶油精深加工用于医药、化工等行业具有极大的潜力待开发。应积极与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联合攻关,优化茶油生产工艺和设备,在茶油品质和使用价值领域实现新突破,研发新的高端产品,实现油茶产品由低水平、日常生活领域供应向高端消费和更广应用领域的跃升,提升油茶产品价值。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