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同年12月,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措施的实施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又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市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
一、科技事业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全市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R&D经费投入力度加大
R&D经费投入是有效开展科教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从侧面可反映出科教活动的实力和水平。1995年全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来,始终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教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2016年全市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23.5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3倍。同时,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加大,2016年全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4842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1.4倍。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市依托普通高校、大中型工业企业、医院等科学研究机构,面向关键领域,依托重大项目,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队伍也迅速壮大,人员素质明显提高。2017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5180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5.6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 619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 6.5%;具有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 4148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3.6%。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比1985年增加了4.7倍,为衡阳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市在落实各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上,积极为企业着想,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使企业产品增加了科技“含金量”。从科技人员投入情况来看,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1.5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92.3%;科技活动人员中本科毕业及以上人员数量为0.81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1.2倍。从科技经费投入情况来看,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22.1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4.2倍。从科技项目情况来看,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项目为975项,比2008年增长了69%。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就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紧紧围绕重点技术领域,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总体实力显著增强。
(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达到334家,比2008年增长了1.3倍;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402.3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3.4倍;完成高新技术销售收入1171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2.8倍;增加值达到380.7亿元,比2008年增长2.7倍。
(二)高新技术出口收入、利税额大幅提高
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收入达到36.8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3.3倍,高新技术产品利税额68.2亿元,比2008年增长1.1倍。
三、科技发展成果突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市科技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科技发展成果硕果累累。
(一)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
自2011年来,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6年年均增长20%以上。2017年,全市申请专利5087件,专利授权2666件,均排全省第3;申请发明专利1640件,发明专利授权331件,均排全省第4,在湘南地区一枝独秀。截至到2017年底,全市累计国内专利申请总量为31998件,授权总量为16100件,均位于全省第4位。
(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较大跨越
改革开放初期,衡阳技术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冶金、机械、核工业、化工、农业等领域,经过40年的发展,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长板更长、转型升级,军民融合、有色金属、先进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渐成雏形。科技成果颇丰,2012年,特变电工“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7年,南华大学 “堆石混凝土坝”项目、“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04年,南华大学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取得全市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2007年,南华大学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组建,填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白;2008年,金杯电缆湖南省电线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全市第一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诞生。截至2017年,全市拥有国省级产业平台5家。衡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衡阳国家高品质无缝钢管及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衡阳国家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衡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国省级科研平台56家、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省级星创天地10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家、高新技术企业142家。
(四)科技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创新主体的结构、市场交易量、活跃度等指标体现着创新体系的活力。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我市深入人心,“双创”活动密布各领域,以创业促就业正成为经济转型发展期最重要的稳定器。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国营企业。1987年,全市建立衡阳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将技术、人才、信息、资金区分开来,人才作为重要创新要素真正走向前台。至2017年,全市已发展各类众创空间接近30家,其中,衡阳中关村金种子创业谷获批省级众创空间、耒阳市经济开发建设投资集团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新建了衡山科学城科创中心,湘南地区唯一一家线上成果交易平台——火凤凰成功上线,形成了具有衡阳特色较完整的创新生态,为衡阳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