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衡阳市农村经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一是粮食产量基本稳定。2017年,全市全年粮食总产量331.1万吨,比2016年增加0.4万吨,同比增长0.1%。其中,早稻136.3万吨、减少3.3万吨,下降2.4%;中稻11.7万吨、增加0.9万吨,增长8.2%;晚稻160.4万吨、增加2.6万吨,增长1.7%。2017年衡阳粮食作物单产386公斤/亩,比2016年增加0.8公斤/亩,增长0.2%;粮食播种面积571.9千公顷,同比减少0.5千公顷,下降0.1%。粮食生产总体比较稳定,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畜牧水产生产发展保持稳定。2017年,全市生猪受环保压力影响,出栏率稳中有升,存栏率呈下降趋势;全市草市动物发展迅速,受年底供求影响,草食动物价格呈上升趋势;全市渔业发展呈稳定状态。
三是蔬菜市场量足价廉。今年全市蔬菜市场量足价廉、保障有力。价格方面,一方面因为天气好,蔬菜长势喜人,市场上供应量相对饱和;另一方面全国各地蔬菜面积同比都有较大增幅,导致全年蔬菜价格总体低迷。全年价格整体呈现“M”型分布,入秋以来,秋冬种蔬菜风调雨顺,个别品种如白菜、甘蓝、洋葱、广东菜心等还出现了滞销情况。
四是油菜总产增加。今年全市夏收油菜面积315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0.5%;单产达106.1公斤/亩,增2.3%;总产达33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增2.8%。今年冬播油菜316万亩左右,比上年增加2万亩左右。
(二)切实抓好项目实施,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集中育秧扎实推进。水稻集中育秧是解决水稻育秧中缺技术、缺劳力及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服务能力弱等突出问题,遏制直播蔓延、耕地抛荒等现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市根据省总体要求,及早安排,周密部署,2017年全市完成早稻集中育秧50万亩,超额完成省早稻集中育秧指标12万亩,建高标准育秧密室7个,超省厅任务1个。
二是高产创建全面铺开。2017年全市有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耒阳市纳入全省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在全市铺开“百千万”高产创建梯级示范。各县市区重点抓好双季稻整建制推进乡镇及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乡、村下大力抓好千亩、百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扩大全市高产创建规模,着力提升高产创建水平和辐射带动效果。我市高产创建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三是湘米工程有序实施。按照提质增效要求,实施湘米振兴工程。每年全市优质稻面积达500万亩以上,比上年增加50万亩,增11%;高档优质稻面积达120万亩以上,比上年增加30万亩,增33%。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一是提振产业化经营。我市全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齐家山茶油、涓水湘牌“衡山香米”分别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和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充分利用南岳衡山名气,整合全市茶叶产业,集中力量打造“衡山云雾”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全市油茶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大三湘”等油茶区域公用品牌。休闲农业持续火热,接待游客屡创新高;农村电商平台发展迅速。2017年,着力将祁东黄花菜、大三湘茶油、角山米业分别打造成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十大农业企业品牌、十大农产品品牌,成功举办第八届市农博会,221家企业参展,农产品成交额过亿元。
二是建设美丽乡村。省政府交办的3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可全面完成,正在验收。全市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工项目164个,已完工项目133个。完成造林30.56万亩、“裸露山地”造林9.36万亩、通道绿化3775公里,建设绿化村庄示范点544个。
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515.94万亩,承包合同面积540.44万亩,确权完成率95.47%,排名全省第三。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耕地流转比例和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居全省前列。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常宁市成为湘南片区唯一的全国整县推进试点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强降雨导致农业受灾
前期的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影响很大。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85万亩,成灾面积91万亩,绝收34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9.93亿元。烟叶收获季节恰遇长时间的强降雨,5个产烟县市大范围受损,全市烟叶受灾面积达4.5万亩。畜牧水产业受灾也较为严重,全市受灾养殖场1051户,直接经济损失18220.8万元;受灾水产养殖面积14万亩,经济损失18775万元。
(二)畜牧养殖环保压力大
环保是当前和未来养殖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城镇扩大、工业发展、水源的紧张及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养殖场环境容量越来越有限,越来越难找“立足之地”。
(三)经济作物产业形势不容乐观
发展经济作物投入大,技术性强;经济作物种植大部分是分散经营,农民的栽培管理技术不到位,管理粗放,难以达到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良好效果;市场风险大,一些产品相对地结构性过剩或销路不畅或受市场影响积压,制约农户稳定增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作物产业形势的发展。
三、农业发展对策及工作方向
一是抓好农业救灾补损工作。针对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指导农民采取因地制宜、科学有效的救灾补损措施,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要进一步强化技术服务、落实农资保障、强化病害防治。
二是全面推进养殖污染防治。首先,要重点推进禁养区畜禽养殖关停或搬迁。并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场进行全面整改。其次,要抓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养殖环保设施建设,提高全市限养区、适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设施装备的配套率。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充分借鉴与推广祁东县开展黄花节活动的成功经验,立足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各种优势资源,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把产、销与推动乡村旅游业和民宿经济、休闲养生等新型业态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副加值,不断提高产出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