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衡阳实体经济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8-02-06 11:21      来源:市统计局     浏览量:
字体:

  2017年,衡阳市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经济新动能加快聚集,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实体经济层面出现积极改善,重新焕发出新活力。

  一、全市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态势企稳向好

  2017年,全市实体经济呈现出新态势,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效益持续改善,为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势头的持续巩固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工业生产持续回稳。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带头大哥”,在经历过上半年持续回调之后,7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回升,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其中,12月份当月增长9.7%,创当年月度最高增速。提质增效态势显现。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9.9%,同比加快3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 6.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二是商业实体业态销售明显回暖。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8.38亿元,增长10.7%,其中,批发零售限上单位实体零售业态总体销售额增长14.1%,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超市、百货、专业店和购物中心销售额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4.2个、5.9个、3.9个和10.5个百分点。全市73家大中型零售企业共实现销售额215.28亿元,增长14.3%。三是服务行业加速发力。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2%,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8.5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7%,同比加快0.4个百分点;包括旅游、电子商务等在内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4.0%,同比加快4.7个百分点。全市公路水路客货运换算周转量增长7.6%,同比加快5.0个百分点;货运量增长6.4%,同比加快7.4个百分点。

  (二)发展新动能加快聚集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并茁壮成长,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一是新市场主体大量涌现。随着商事制度改革加快落实,“双创”氛围日趋浓厚。2017年全市拥有市场主体24.43万户,同比增长25.5%;全市新增“四上”单位490家,比上年多增29家。二是新产业积蓄发展新动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37.12亿元,增长13.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三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与互联网有关的新业态继续高速扩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65.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83.2个百分点。在线订餐、网络约车、在线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带动“互联网+”相关服务业较快增长。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大类行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7%。共享经济成为新的亮点。继迎来共享单车时代后,衡阳又迅速驶入共享汽车时代,200台先导快线共享汽车在衡阳市区20多个服务网点正式“上线”。四是新成果持续显现。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9.5%和17.7%。创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达13家。创新平台支撑有力。湘南首个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火凤凰”成功开启,省级油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顺利落户,三叶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获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三)添薪加火助推提升

  实体经济回稳向好,带动了对实体经济投入的增加,切实增强了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一是高新、高端行业投资较快增长。2017年全市制造业投资增长15.2%,快于全部投资0.6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医药制造业增长62.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5.2%。二是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进一步提升。全市第三产业投资整体投资比重超五成,高于第二产业17.5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达到79.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大量资本积聚为服务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9.3%。三是工业技改明显回暖。工业改建和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93.19亿元,增长19.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52.8%,拉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9.9个百分点,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成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2011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下行态势。2011-2017年期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累计分别回落0.5个、13个和0.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速累计回落13.8个百分点,而金融业增加值增速累计提高9.4个百分点,社会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导致产业结构不平衡。同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累计回落7.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额增速回落21.2个百分点,有效需求不振,供需结构失衡。另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极大调整,装备制造业内部发展尚不均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规模较小,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短缺并存。

  二是实体经济经营成本仍高。随着一系列“降成本”政策的贯彻落实,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有所下降,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但总体来看实体企业综合生产成本依然偏高,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成本较快上升,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土地征用、商铺租赁等费用刚性上涨;企业涉税种类多,部分小微企业缴税总额高于净利润,再加上各种收费和罚没,企业的实际税负已超过30%;用工结构性矛盾导致企业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信息化技术不足,成本高、成效低。此外,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规模企业培植力度偏弱。截止2017年12月底,全市在库统计的“四上”企业3008家,占全省四上企业总数仅8.4%,新增企业数492家,占全省新增企业总数仅7.6%,重点企业、优势企业偏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创新意识不浓、创新意愿不强,人才短缺、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高端产业创新成果不多,大多数企业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9.5个百分点。此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偏弱,普遍缺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的推动。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导致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市场需求不相吻合,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三、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新常态下,衡阳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对标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实体经济稳步向好的趋势。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实体经济供需平衡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各类手段,加快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防止已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有序处置“僵尸企业”;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打好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等“组合拳”,继续清理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用能及物流成本,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扩大有效需求特别是内需,倒逼供给升级。强化有效投资拉动。重点是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加强投资引导,积极对接国家、省重点规划,精心谋划实施精品项目,加快绿色、环保补短板项目建设,立足长远实现投资综合效益提升。在加快传统消费扩容升级的基础上,围绕信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新兴消费热点,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对新兴消费的需求。大力推进品质消费、个性化消费、服务消费、信用消费、信息消费,支持和引导共享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坚持以市场机制集聚人才,以优越待遇激励人才,以新型载体培育人才,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以开放视野广纳人才,造就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家群体,培养一批由科技人员、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创新群体。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输血功能,完善虚拟经济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防范金融风险,鼓励金融创新,构建多层次、多样化、覆盖全市各类企业的政金企合作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建设、技术改造、“三农”、小微企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信贷投放力度,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痼疾。建立健全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土地经营权改革,提升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效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突破制约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营销等关键环节,加快实体经济价值链升级、禀赋升级、载体升级,用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加快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推进衡阳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围绕先进制造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加快建滔电子信息产业园、富士康精密模具产业园和亚马逊中国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依托特变电工、华菱衡钢、湖南机油泵、湖南天雁、南岳生物等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建设一批智能工厂。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轨道交通、精密模具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四)释放改革红利,加强组织保障,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由“强势政府”向“有为政府”转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来激发市场活力,激活“双创”动力,释放更多制度红利。统筹推进各项重点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股权融资、私募基金、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加快组建市金融控股公司,不断完善市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功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通过增资扩股、合资合作、资产出售等方式灵活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建立法治化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