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促消费举措升级加码 居民消费持续好转
发布时间:2020-08-05 16:47      来源:衡阳市统计局     浏览量:
字体:

今年以来,衡阳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消费市场破冰回暖,复商复市步伐加快,特别是在新一轮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多重举措推动下,全市消费市场好转态势进一步巩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从1-2月下降13.7%收窄至1-6月下降6.4%,降幅已连续4个月收窄。

一、消费品市场提振回升

6月份,衡阳市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工作任务,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提振消费信心,全市消费市场回暖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一)市场销售持续回暖,多数商品零售类值好转

一是消费市场延续逐步改善态势。1-6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1.19亿元,同比下降6.4%,虽比去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但降幅比1-5月、1-4月,1-3月和1-2分别收窄1.2个、2.6个、5个和7.3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下降0.7%,降幅比5月份收窄1.7个百分点。二是四大行业降幅继续收窄。1-6月,批发业、住宿业、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增速分别为-4.1%、-4.5%、-22.4%和-15.0%,降幅分别比1-5月收窄0.7个、0.9个、2.5个和2.9个百分点。三是多数商品零售类值好转。从商品类别看,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类值中,超五成商品实现同比增长,多数商品零售比5月份好转。

(二)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继续改善,居住类商品增速由降转升

一是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在国家系列购车政策带动下以及销售商系列促销活动刺激下,居民购车和换车需求持续释放,全市汽车销量全面回暖。1-6月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下降2.9%,较1-5月收窄2.8个百分点。6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3%、14.8%和20.6%,继续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二是居住类商品实现同比增长。房地产销售有所恢复,促进家电更新消费政策发力,居住类商品零售额实现正增长。6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具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8%和5.1%。

(三)便民业态加速发展,住宿餐饮消费加快恢复

一是自助式零售业态保持增长。超市、便利店与消费者日常生活需求密切对接,实现较快增长。1-6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超市、大型超市以及仓储会员店累计零售额增长10.0%,其中前10位龙头企业零售额增长11.1%,对市场形成强有力支撑。二是餐饮和住宿业经营情况有所改善。6月份,限额以上餐饮企业餐费收入下降7.8%,降幅在5月份大幅收窄10.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继续收窄2.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业企业客房收入下降18.0%,降幅在5月份大幅收窄9.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继续收窄8.1个百分点。

二、促消费迎升级版举措

近两个月,衡阳密集推出促消费升级版支持举措,政府、企业、消费者多方联动,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着力造势聚客旺人气,力推消费热点亮点涌现。

(一)政策驱动,力促消费回暖。一是打造“衡阳人才消费生态圈”。落实朱健市长构建“衡阳人才消费生态圈”的促消费新模式,制定衡阳“黑色星期五狂欢节”促消费活动实施方案,计划打造衡阳“城市+”系列品牌活动,推动衡阳“吃住行游乐购”六大板块促消费活动。二是点燃“夜市经济”。6月2日衡阳出台《衡阳市城管部门统筹疫情防控服务经济惠民生若干措施》,大力促进夜市经济发展,在现有规范的24个定点夜市之外的合适位置,增设新的规范夜市点,推广特色美食街、啤酒夜市点。三是制定长期政策支持。根据国内消费形势和政策,借鉴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一些先进经验,结合衡阳实际草拟《衡阳市促进消费升级壮大消费市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拟对全市促消费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措施。

(二)展会活动,激发消费热情。一是举办促销展会。5月22日至25日“2020年度衡阳市春季汽车博览会”汇集五十多个汽车品牌和企业参展,吸引参观人数超8000人,实现展会销售1017台,实现销售收入超1.23亿元。另外各地区组织各类促销活动,如“抗疫中国心·康宁寿岳情”、“麻姑献寿·福临南岳”、“雁峰春季购物嘉年华”、“蒸湘汽车文化展”、“衡阳首场车尾箱夜市地摊展”等主题促消费活动。二是促进文旅消费。推出“衡阳人游衡阳,衡阳人爱衡阳”春游活动,打造多条旅游精品路线,并联合新疆鄯善县、湘西花垣县共同打造旅行消费一卡通活动。三是提振餐饮消费。例如常宁市开展2020年常宁名菜名厨名店名小吃“四十佳”评选活动,同时5月29日城区南门特色小吃街正式投入使用,43户夜宵摊主结束了长期打游击模式。

(三)让利于民,提振消费信心。5月份至6月份,市商粮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衡阳中心支行以及中国银联开展“促销费、惠民生”发放购物消费券活动,向全市投放100万元促销购物券,吸引100多家零售住餐企业参加,带动消费需求数千万元。6月25日至30日,万达广场举办彩虹星光美食节活动,每日至广场领券人数超2000人,每日带动客流达10余万;活动四天,现场销售达30余万,日均销售约7.5万元。6月23日至12月31日,市文旅广体局将分批次组织约280家文化旅游体育企业,向广大市民发放价值5000万元以上的文化旅游体育消费券。此外,各大商场、超市开展团购惠民、换季商品减价、新品打折优惠、发放惠民消费券等让利活动,例如连卡福商业广场向全城派发百万元现金券;泰阳电器通过“6.18”年中盛典活动和每个周末的夜市电器推广活动让利广大顾客。

(四)多元化经营,引领消费新时尚。在疫情影响下,全市顺应营销新趋势,借助电商网络平台和“网红”效应,发力直播经济,助力转型创新。例如,衡南县委书记胡果雄和副县长唐湘黔携手“芒果扶贫云超市”直播推介当地著名山茶油特色农产品,衡山县县长蒋青化身“主播”直播带货“衡山红脆桃”,大力拉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同时,衡阳致力于谋划电商产业、网红电商教育的祝融学院于6月16日正式成立开班,第一阶段将在直播电商上介入和发力,围绕衡阳乃至湖南的农产品销售、旅游产品营销,将传统的渠道销售与直播带货新业态有机融合,为消费发展注入新生机、新活力。此外,种类丰富的社区团购、农产品直销、抖音带货、微信小程序购物等新兴消费模式层出不穷,既拓宽了商品的销售渠道,又丰富了消费者多样化选择。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压力依然较大,疫情对市场主体的滞后影响有所显现,生产端企业经济效益降低,需求端复苏进度相对缓慢或已成为衡阳消费持续回升的最大掣肘因素。

(一)居民消费意愿受挫。一方面,疫情导致部分群体收入降低,叠加宏观经济下行,使得消费信心短期难以迅速恢复,消费者预期较为谨慎,消费者会更有计划地减少超前消费、冲动性消费以增加储蓄。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的缓解,居民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虽然已逐步释放,但疫情的影响依然未能完全消除,尤其是在国外疫情持续高发、国内疫情小范围反弹的情况下,部分群众因担心感染风险减少外出和聚集,导致短期内不愿增加消费支出。

(二)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目前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复工率整体已经超过98%,但消费需求扩张相对不足,加之场地租金、人员工资、物业管理等刚性成本高昂,导致企业现金流普遍趋紧,债务压力上升,经营困难重重。二季度企业财务数据显示,全市限上商贸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1%,降幅大于营业收入增速11.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2.3%,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尤其是受疫情防控和居民谨慎情绪影响,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复苏较慢,相关行业企业复产水平仍然偏低。据衡阳市餐饮协会反映,由于大型会议及宴请还未完全解禁,6月份宴席餐饮仅恢复到70%。

(三)政策落地存在堵点。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企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归集起来共有87条,包括简政放权、降费减负、质押融资帮扶、房租减免、水电价格优惠等方面,衡阳也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优惠政策。据企业反映,虽然政策优惠力度很大,但是有的政策并未落到实处。比如,房租减免方面,虽然公有房产基本上能给予商户租金减免,但是私房免租金的难度很大;融资贷款方面,企业因无法提供相关抵押和资质,导致金融优惠政策难以落地。

、对策及建议

培育和壮大新兴消费模式,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政府政策扶持和经营者等多方协同发力。

(一)加快转型升级

一是鼓励企业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如餐饮行业在禁食野生动物的新形势下,要聚集衡阳名厨,合力开发湘菜新品种,打造一批有内涵、有特色、有营养、有价值的新菜品。二是有关职能部门加强指导,充分调动商协会及重点零售企业积极性,组织举办网络消费博览会、美食消费节、家电消费节等大型购物节会活动。三是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商店、网上菜场、网红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四是持续开展消费扶贫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城乡商品高效配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优化提升城乡消费载体。

(二)优化消费环境

一是要维护好、巩固好疫情防控成果,多措并举增加居民就业机会,稳定和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二是要加快卫生安全立法立规,明确公共消费场所卫生管理规定,提高产品与服务标准。三是要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让群众能够放心消费、便利消费。四是要加强线下市场监管,加大检查检测力度,为产品上线把好质量关和数量关,为线上消费做足功课。五是要加强对电商平台管理,规范线上竞争秩序,提高售后评价可信度,做足风险管控准备,促进线上消费健康发展。

(三)强化政策扶持

一是以扩大就业、鼓励创业为根本,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协商机制,逐步提高职工薪酬,筑牢增收根基。二是严格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惠民政策,扩大各类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减轻就医、就学和养老负担,消除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切实激发消费潜能。三是要落实好租金减免、政策扶持、信贷支持、人力纾困、强化指导、防疫保障等举措,促进各类服务业重回正轨,提升供给水平。四是要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模式,在网点建设及电商平台的建设上提供支持。

                                                                             承办:贸经科

                                                                           执笔:李芝

                                                                              核稿:李伟平

                                                                              责编:刘冬丽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