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五年来,面对世情国情深刻变化,衡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经济发展成就
十八大以来,在全国“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衡阳经济增速放缓。市委、市政府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精准发力,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1.经济总量位于全省前列。2012-2016年,全市GDP总量每年以超两百亿的量增加,2013年突破两千亿关口,2016年达到2853.02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十分之一,居全省第4位。
2.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2012-2016年,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衡阳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且增速呈逐年回落态势。2012-2016年,全市GDP增速分别为11.8%、10.2%、9.9%、8.7%和7.9%,年均增速为9.7%。
3.人均GDP达到中上等收入地区水平。2012年全市人均GDP为27258元,2013年突破30000元,2016年达到39020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5874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衡阳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4.财政实力稳步增强。2012-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虽然从20.4%回落到6.0%,但总量仍在稳步增强。201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36亿元,2013年登上两百亿台阶,2016年达到277.96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居全省第4位,2012-2016年年均增长12.2%,比GDP年均增速快2.5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1.三次产业形成“三二一”结构。十八大以来,农业保持稳定,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调,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逐步成为衡阳经济第一大产业。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6.5:48.5:35.0调整为15.1:41.5:43.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了8.4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三二一”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工业经济向高端化演进。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电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布局更趋成熟和合理,技术层次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保持高于整体工业的增速,发挥了主导作用。2012-2016年,以富士康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年均增长30%以上,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3.9个点;以输变电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1.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9%,比全市规模工业增速快10个百分点。
3.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增强。在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特别是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16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27.98亿元,比2012年增长75.5%,年均增长13.2%,比GDP增速高出3.5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快速扩大,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82.18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实现翻番,年均增长25.4%。
4.服务业发展加快。在金融、交通、旅游业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服务业发展加快。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85.30亿元,2015年超过千亿元,2016年达1237.62亿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10.6%。其中,2012-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快于GDP年均增速4.1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793.89亿元,2016年达到3283.44亿元,是2012年的1.8倍;贷款余额为697.75亿元,2016年达到1674.28亿元,是2012年的2.4倍。
5.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年末常住人口728.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2.09万人,城镇化率为51.07%,比2012年提高3.17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83万人。
(三)锐意改革创新有力,新旧增长动力逐步转换
1.非公经济不断壮大。通过简政放权实现还权于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2016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1787.01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占GDP比重为62.6%,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2-2016年年均增长10.7%,比GDP快1个百分点。
2.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全市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快速增加。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规模从2012年的11.7亿元提升至2016年的23.4亿元,R&D支出占GDP比重从0.6%提高到 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从1.52亿元增至2.53亿元。
3.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网络购物快速增长,带动了快递业务迅猛扩张。2016年,快递业务量2517.19万件,比2014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64.3%。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网络约车、网上订餐等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1.去产能效果显现。2015年以来,高耗能产业能耗持续下降,增加值占工业比重逐步降低,去产能成效明显。2016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28.8%,比2012年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增速为5.2%,比2012年放缓2.1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1.4%。具体来看,2016年华菱衡钢关停了“89”型钢管生产线,产值同比下降12.4%;全市水泥企业继续限产。
2.去库存稳步推进。2016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506.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增幅比上年加快38.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184.03亿元,增长37.9%,增幅比上年加快44.3个百分点。
3.降成本落地实施。2016年,规模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1.3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45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3元。
4.补短板扎实有效。县域经济方面:2016年,全市7个县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35.5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71.3%,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已成为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工业经济方面:2016年,全市主要工业经济指标稳定向上运行,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9%,稳居全省第4位。旅游经济方面:2016年,全市游客总人次增长15.2%,旅游总收入增长26.4%,同比分别加快1个和10.4个百分点,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要看到现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工业回升基础不牢。受宏观经济整体增速放缓、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原材料、能源、人工成本上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呈逐年回落态势,2012-2016年增速分别为14.8%、11.8%、9.3%、7.1%和6.9%。一是企业规模总体偏小。2016年,衡阳市规模工业企业户均资产15944万元、户均营业收入21193万元,分别仅为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的92.5%、79.7%;主营业务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占规模工业的1.3%,而全省10亿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占3.0%。二是新增长点不多。近五年完成的、投资10亿以上的项目仅3个,即富士康(衡阳)工业园项目、金铜综合回收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湘江土谷塘航电工程项目,2016年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21.8%,仅拉动2个百分点。三是新兴产业、新动能行业拉动力弱。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力装备产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虽保持明显增长但体量较小;机器人产业、装备式住宅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动能行业培育尚未成熟,对衡阳工业经济增长未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
(二)投资建设后劲乏力。受重大项目支撑不足、市场准入放开不够等诸多因素影响,衡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呈回落态势,2016年增长13.8%,较2012年回落了22.5个百分点。一是民间投资意愿较弱。2016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2.4%,与2012年35.6%的增速相比差距很大。二是工业投资信心不足。全市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54.3%逐年下滑到2016年的35.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从48.2%回落到18.1%。工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连年下滑,会造成产业支撑不足,影响全市经济发展的后劲。三是投资资金面仍偏紧。2016年,全市投资项目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0.3%,低于全部投资增速3.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各项应付工程款增幅则达到了181.7%,更加凸显出了项目资金压力较大。
(三)动能转换接续不畅。新生动力培育和发展虽快,但由于规模不大、占比偏低,尚不足以抵消传统动力减弱的影响,短期内经济增长动力接续存在较大困难。一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016年,衡阳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8%,比全省1.47%、全国2%以上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二是调结构仍需加力。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3.4%,但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9个、8.2个百分点。三是工业转型升级压力大。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仍然偏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占衡阳市规模工业比重偏小,2016年为9.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2%)1.5个百分点。
三、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望未来,改革转型任务依然繁重,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拥有的机遇也前所未有。衡阳要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持续培育新动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常态下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一是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坚持以市场机制集聚人才,以优越待遇激励人才,以新型载体培育人才,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以开放视野广纳人才。二是切实加大创新投入。切实加大创新和科教领域的投入,同时要加快金融、财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引导更多社会资源进入创新领域。三是切实增强创新实力。加强产业谋划,围绕重点产业布局一批新项目、攻克一批新技术、建设一批新平台、发展一批新业态、推广一批新模式。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着力做好“加法”,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抓好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项目集聚、产业集中、企业协作的原则,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推动园区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做好“减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下大力气化解产能过剩,优化要素资源组合,有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素质,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三)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常态下存在着大量新增长点,要擅于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放开市场“手脚”,形成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的机制。二是创新要实,以改革推动全面创新,让创新落实到新增长点的培育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三是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肩负着引领全市科技创新方向、培育现代产业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机遇,实施大开放战略,营造大开放氛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一是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兑现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效能。二是狠抓招商引资,加大招大引强工作力度,力争在引进重大产业上、重大项目合作上有新突破。三是鼓励和支持落户企业增资扩能,使外来企业能够在衡扎根、壮大,促进以商招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