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市。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2016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显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
(一)高新技术产业平稳发展。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402.3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171亿元,同比增长11.4%,高新技术出口收入220.8亿元,同比增长138.5%;高新技术产品上缴税金31.4亿元,同比增长0.85%;高新技术产品利润总额达到36.9亿元,同比增长11.7%。
(二)高学历研发人员增加,有效发明专利大幅度提高。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16138人,其中,本科及以上人员7559,增长11.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1166件,同比增长40.8%。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同比下降,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过低。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41.4亿元,同比下降1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5%,占比不足4%。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一般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8%。因此,我市在企业的研发投入方面还要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规模偏小,涵盖范围窄。从分类来看,2016年,全市纳入高新产业业统计企业334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29家,占全部统计企业的38.6%。从类型来看,省科技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3家,占全部统计企业的27.8%。从规模来看,高新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17家,占全部统计企业5%。从产业看,纳入高新统计范围的建筑业企业7家,服务业企业2家,工业企业325家,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少数在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批发业企业匮乏,行业涉及面较窄,不利于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行业关联效应松散。拥有国内自主开发研制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还较少,在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行研制开发的能力尚不强,但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极少,大部分产品是组装,且许多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或零部件依赖于进口。类似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同其他产业关联效应较差,难以实现通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渐淘汰劣势产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解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所存在的高新产品低附加值、技术密集程度不高等结构问题。首先,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对高新技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政府仅通过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制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其次,以技术演进路径指引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高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通过自我强化机制在竞争中胜出。
(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质量,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转变,避免小而弱、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的重复建设,提倡发展具有一定规模、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提倡发展一些技术含量高、并且能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避免过度依赖加工组装方式,从而提高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质量。
(三)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要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按照《衡阳市关于引进紧缺型创新型人才暂行办法》,积极做好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继续推进校企职业技能教育合作,培养本地企业亟需的技能型人才。二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对企业科技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潜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