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衡阳市规模工业能源生产消费情况分析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衡阳市规模工业能源生产和消费总体呈下滑态势。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12.8%,规模工业企业原煤产量同比下降3.7%;发电量同比下降13.5%。
一、规模工业能源生产情况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能源生产企业54家,正常生产企业53家,停产1家。主要生产原煤、洗精煤、电力和煤气四种能源产品。上半年,除洗精煤产量增长较快外,其余三种能源产品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电力下降幅度最大。
分品种看,火力发电量同比下降28.3%,带动发电量增长速度下降21.5个百分点;水力发电量同比上升33.5%,拉动发电量增长速度上升8.0个百分点。
分企业看,发电量下降较大的三家分别是华银电力耒阳分公司、金山水泥、衡南南方水泥,三家公司发电量同比减少7.85亿千瓦时,拉低发电量增长速度24个百分点。
从加工转换效率看,上半年全市加工转换投入103.05万吨标准煤,加工转换产出59.18万吨标准煤,能源转换效率为57.43%,比上月低1.14个百分点。除原煤入洗能源转换效率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外,火力发电、供热、热电联产能源转换效率分别比上月低0.48、0.45、0.41个百分点。
二、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随着规模工业长期处于中低速增长状态、工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节能技术的广泛推进,能源需求侧增长乏力,综合能源消费量处于下行趋势。上半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12.8%,比一季度降幅扩大3.1个百分点。
1.大宗产品及工序的单耗下降。今年以来,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积极推进落实节能降耗和挖潜增效工作,多数行业能耗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态势,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所涵盖的18种产品和工序中,有6种大宗产品及工序单位能耗指标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吨水泥综合能耗、电炉练钢综合工序单位能耗、轧钢工序单位能耗、单位粗铅综合能耗、单位铅冶炼综合能耗同比分别下降3.0%、3.8%、2.5%、15.0%、10.8和8.4%。
2.主要能源产品需求不旺。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消费的22种能源产品中,有16种产品的消费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是下降的。原煤与电力消费量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是59.3%和15.3%,在全市能源需求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原煤和电力消费的下降,直接导致能源消费总量下降。原煤消费193.46万吨,同比下降19.6%;电力消费29.7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5%。其他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中,热力、高炉煤气、柴油、煤矸石(用于燃料)、天然气(气态)同比分别下降0.8%、1.9%、7.9%、9.0%、18.5%。
3.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下降。上半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75.1%,同比减少27.41万吨标准煤,下降17.8%。其中除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略有上升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五个行业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下降30.9%、28.5%、4.5%、2.4%和0.7%;主要是受华银电力、金山水泥、衡南南方水泥、祁东南方水泥的影响。这4家企业上半年能耗累计为30.48万吨,同比减少26.64万吨,导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两大行业能耗速度直线下降。
4.县市区能耗增幅波动大。在全市12个县市区中,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耒阳市、蒸湘区和石鼓区,综合能源消费量合计占全市66.3%;其增速分别是-18.2%、-6.8%和-17.3%。其他县市区中,衡南、祁东下降幅度超过30%。由于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在全社会能源消费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下降过急过快会导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急剧下降,对“十三五”节能工作在能耗总量和强度 “双控”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1.要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调优产业结构。我市高耗能产业占比大、高耗能企业多,综合能耗占比大,加强这些企业的节能降耗是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领域。要结合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严格实施项目环评审查,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准入制度。同时要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选择部分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试点。
2.要着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充分利用我市水电、风电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多措并举推进风电项目开发。有序推进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量及占比,推动全市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
3.更多关注新增高耗能企业。近年来,我市万吨以上重点耗能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改、推广节能降耗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很多企业能效水平已达到或接近行业先进水平,节能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而新进企业由于产能不稳定,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加上没有同期能耗,往往给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带来较大压力,今后一段时间应加大对新进企业的监测力度,早预警、早报告、早预防,确保节能降耗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