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成效显著 问题犹存——衡阳市1-9月就业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6-03-23 00:00      来源:     浏览量:
字体: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和就业再就业压力,衡阳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推进改革和多项政策落实,积极拓展就业创业新渠道,努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开创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工作新局面。全市1-9月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主要指标超进度完成。而劳动就业中的问题犹存,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劳动就业的显著成效

1-9月,全市就业态势良好,稳中求进,成效显著:

(一)主要指标超进度完成。1-9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35万人(预计数,下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6万人的96.2%;失业人员再就业3.27万人,同比减少4.7%,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6万人的90.77%;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06万人,同比减少2.8%,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10万人的96.6%;新增农业劳动力转就业6.15万人,同比增长7.3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7万人的107.89%;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半年为3.865%,控制在4.5%以下。

(二)劳动力市场平台作用明显。今年以来,全市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各类人员为170299人次,劳动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人员为156315人次,劳动力资源市场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市各类企业用工需求稳中有升,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五大行业和三类企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五大行业用人需求占全市用人需求总量的90%以上,制造业用工需求稳中趋缓,商业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快递物流等第三产业用工需求明显上升。截至9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完成情况都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90%以上。

(三)就业政策落实较好。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如《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全市创业者带来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创业引导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为解决创业资金难题,市本级设立了创业贷款担保基金5400万元,上半年全市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7亿元。1-9月,全市新增创业主体1.85万户,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4%,带动城乡就业人员3.0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5%。二是从今年31日起,失业保险缴费费率统一由现行条例规定的3%降至2%,其中:用人单位缴费比例由原来的2%降至1.3%,个人缴费比例由原来的1%降至0.7%。据初步测算,此举每年可为全市用人单位和个人减轻经济负担4000万元。三是为有效防范失业风险,激励用人单位不裁员或少裁员,全市采取了对有效稳定职工队伍的用人单位给予“稳定岗位补贴”的措施,并加大失业保险工作力度,截至6月底,全市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62.68万人,征缴基金9068万元,为810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900多万元。

(四)重点人群就业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是就业中的重点人群。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各种活动,为这些重点就业群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仅227日的“春风行动”就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达成就业意向6260人。截至目前,通过市县联动,全市共举办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周、民营企业招聘周、残疾人就业援助专场等主题活动70多场,提供岗位20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5万人。

(五)努力打造创业创新平台。唱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旋律,打造创业创新新平台,为就业创业者创造条件。全市以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为重点,指导和扶持南华大学、衡阳技师学院、衡阳师院、湖南财工院建立了4个大学生创业园;扶持以农业产业为创业主体项目的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在每个县市区建成1家以上青年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设立创业贷款扶持基金5400万元,开设《创业贷款、照亮梦想》宣传专栏等,有力推进了全市创业创新的蓬勃开展。

二、当前全市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全市劳动力供求情况分析,劳动就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业人员总量减少,劳动力有效需求增速放缓。为避免季节性用工因素影响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年度资料进行分析。2014年全市城镇单位年末从业人员规模为56.4万人,比2013年减少1.38万人,降幅为2.38%,其中,第二产业25.93万人,较上年减少2.22万人,降幅为7.88%,尤其是制造业,由13.31万人减到11.4万人,减少1.91万人,降幅为14%。第三产业略有增长,为2.85%,但其中的批发零售业则减幅达10%,住宿餐饮业则减幅达15.5%.且从19月全市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主要指标与去年同期对比看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由此看来,在经济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的转型时期,劳动力有效需求总量呈减少态势,增幅明显放缓,就业再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

(二)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招工与就业压力并存。从今年以来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来看:在产业需求中,二、三产业是吸纳劳动者就要的主力军,占需求的95.73%。从用工单位看,89.97%的用工需求集中在企业。从行业需求看,其中78%的企业用工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及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从职位供求紧缺情况看,需求大于求职的职业为服务人员,有60.06%的岗位招不到人,其中美容美发人员、餐厅服务人员和营业员缺口较大,由于上述职业都属于第三产业,工作待遇不高,需求量大是主要原因。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驾驶员、医疗技术人员、会计等岗位求职人数过剩情况严重。从总体上看,技能型人才供求不足,特别是制造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有95.61%的岗位需求对求职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要求。很多企业考虑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周期长,费用高和人员流动性因素,普遍倾向于采取“招之即用”的办法,从而形成市场需求与求职的差距,因此技能熟练求职者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一直处于走俏的态势。

(三)新成长失业青年成为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主体之一。从前三季度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看:在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占51.99%,其中新成长的失业人员比重为19.08%。新成长失业人员中高校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青年人数的72.64%,高校毕业生是新成长失业青年中的求职主力军。

三、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当前,我国正处经济转型时期,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及前期经济刺激政策消化等多因素叠加并存,导致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加大。在这种大环境下,积极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小气候,以缓解就业压力尤为重要。一是要持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来促进就业。经济是就业的载体。经济发展的总量和速度决定着就业的总量和速度,必须加快衡阳经济发展来促进就业发展。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远大于第一产业。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有效就业,实现生产与就业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坚持发展与就业并举,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就业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实现就业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强宣传和督查,促进就业创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国家、省、市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但一些地方对政策措施或宣传不够,或执行不力而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方式的广泛宣传,让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使就业创业者看得见、听得着、找得到、用得足。要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各项政策措施在各地各部门落实到位,用足用活。

()加大“技能就业工程”实施力度,以技能促就业。“一技在身,就业不愁”充分说明了劳动技能在就业中的作用。要在壮大全市职业技术培训力量、打造职业技术培训品牌上下更大的功夫,扩大技术培训辐射面和实用深度。要充分利用高校、技工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场地、教师等教学资源,扩大培训容量,增强培训实力,提高培训质量。要加强厂校对接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效率,打造优势品牌,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同时,要搞好技能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的衔接,方便培训者。

()要重点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帮扶工作。特殊困难群体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求职中处于弱势,而就业是他们维持生存的迫切需要,要重点帮扶、优先考虑技能要求低、保障程度高的诸如一些公益性岗位。大学毕业生群体更多的要在就业观念引导和创业指引及扶持上做更多的工作。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