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衡阳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今年前三季度发展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16-03-23 00:00      来源:     浏览量:
字体:

今年以来,衡阳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普遍提高,社会贡献不断增大,但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结构层次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等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营业收入较快增长。1-9月,全市重点调查的29个行业(28个行业大类、1个行业中类)33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84.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3%,较1-6月提高4.3个百分点,户均营业收入2519.99万元。营业收入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这3个行业营业收入合计64.77亿元,占全市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76.7%

(二)营业利润稳步提高。1-9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9.88亿元,同比增长15.2%,比1-6月提高12.0个百分点。分行业盈利情况看,盈利较高且过亿元的行业为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商务服务业,分别实现营业利润6.99亿元和5.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31.7%

(三)就业人员平稳增长。服务业稳步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1-9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9594人,增长14.1%,户均从业118人。其中,实现就业最多的前三个行业依次是道路运输业(11305人,占比28.6%),商务服务业(6133人,占比15.5%),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3860人,占比9.7%)。

(四)劳动报酬显著上涨。受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盈利水平提升、发展趋势带动及各项劳动用工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从业人员各项待遇都有显著提高。1-9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职工薪酬总额达到13.29亿元,同比增长22.2%,人均应付职工薪酬为3730/月。其中卫生、物业管理和租赁业涨幅较快,分别达到了45.1%44.7%42.9%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特点

(一)非公有制服务贡献突出。1-9月,全市非公有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78家,实现营业收入33.16亿元,占全市营业收入的39.3%,同比增长17.8%;实现营业利润6.94亿元,占全市营业利润的70.2%,增长15.7%。非公有制服务业企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从业人员22801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7.6%,增长20.5%,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就业贡献率达79.4%

(二)民生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随着民生改善的投入,物业管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相关行业均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其中,1-9月,衡阳市物业管理企业30家,实现营业收入0.96亿元,同比增长22.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6家,实现营业收入0.25亿元,增长了1.6倍。

(三)“互联网+”相关服务业蓬勃发展。随着衡阳兰新实拓科技有限公司、衡阳市一致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衡阳市新联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衡阳市一华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衡阳微门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相关企业的发展壮大,1-9月,全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0.81亿元,同比增长32.1%。相关的邮政业在网络购物迅速兴起的带动下,实现营业收入4.44亿元,增长22.6%,其中衡阳市申通快递有限公司、衡阳市中通速递有限公司、湖南东讯速递有限公司等3家快递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7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2倍。

(四)科技服务业表现良好。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衡阳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与创新,相关行业较快发展,1-9月,全市38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48亿元,增长19.7%。其中,湖南雁能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等17家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增长18.6%;衡阳市九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20家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增长20.2%,高科技服务业相关产业的较快发展为衡阳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支撑。

三、当前规模以上服务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总的来看,衡阳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呈区域集中分布,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从地域分布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和蒸湘区,合计188家,占全市企业数的56.1%。其中,石鼓区企业数最多,为55家,实现营业收入16.97亿元,分别占全市企业数和营业收入的16.4%20.1%;蒸湘区营业收入总量居首位,达到45.84亿元,占54.3%,企业数46家,占13.7%。排在后三位的衡山县、南岳区、衡东县分别有企业6家、7家和10家,营业收入分别为0.56亿元、2.07亿元和1.05亿元。

     (二)行业结构层次较低。衡阳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业、物业管理、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等少数几个行业,产业层次较低、结构单一,抵御政策变动因素、经济下行压力等风险能力弱。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始终占全市二成左右,与民生相关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占比不到5%。高附加值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规模仍然偏小,营业收入占比仅为1%左右。

(三)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虽然衡阳市近几年服务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受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企业在融资、税费政策、土地等资源要素使用等方面的制约,服务业企业总体呈现竞争实力不强、规模普遍偏小。从全市来看,1-9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有12家,占全部调查企业的3.6%,占比较低;营业收入不足1000万元的企业255家,占76.1%。营业收入前五名“衡阳市城建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市邮政局”的收入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达51.5%,占据了半壁江山,且行业主要集中在邮政通信业。企业因规模小,固定资产和有形资产小,营业成本高,费用高,技术创新能力弱,抵御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的能力不强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

     (四)企业成本税费上升较快。1-9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成本共计53.02亿元,同比增长20.0%,较1-6月下降4.7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同期营业利润4.8个百分点,高于营业收入0.7个百分点;支出中销售、管理、财务等三项费用合计20.12亿元,增长7.1%。三项税收(营业税、增值税、管理费中税金)2.91亿元,同比增长44.8%,分别较同期营业利润和营业收入高出29.625.5个百分点。企业成本税费的增加,加上劳动力成本的较快上涨,使企业经营成本增大,企业利润下滑,1-9月营业利润率为11.7%,较1-6月回落1.7个百分点。

四、促进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是未来衡阳市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针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调整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行业。目前,衡阳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相对滞后,总量小、层次低,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在实施“经济转型”的同时,按照远近规划,多方对外推介,吸纳外部投资,适度有限开发见效快的行业,使全市形成产业层次明晰、主题功能突出、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总体布局。主要是增加科技投入,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中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规模以上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于提升规模以上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坚持开放崛起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为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增添新动力、增强新活力。要充分发挥五定班列、铁海联运、综合保税区等通关平台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业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金融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入沿海经济辐射发展的步伐,促进衡阳向“服务经济”转型。要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优化服务业地区布局,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着力培育产业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走特色服务业发展道路。

(三)加大投资力度,切实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投入不足是制约规模以上服务业更快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在政府投入中提高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份额,增加企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加大对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课题研究的扶持等。积极拓宽规模以上服务业融资渠道,尽快制定有可操作性的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的实施细则。要引导民间投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及新兴服务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四)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业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服务理念新、商业模式新、服务手段和产品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因此要强化开放意识,建立人才引进、开发和共享的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服务业新型和专业人才,探索建立由企业、高校和政府共同投入的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整个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五)营造环境,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要加强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监测和引导,注重深入企业了解经营状况,协调解决好企业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帮助企业了解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国家的相关政策,提出前瞻性、合理化建议;切实在企业融资贷款、用工、土地使用、招商奖励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