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衡阳市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总体运行平稳
(一)营业收入稳定增长,除道路运输业外其他行业收入均增加。
1-11月,全市列入“一套表”联网直报的29个行业(即28个行业大类和1个行业中类)33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98.59亿元,同比增长16.2%,较1-8月提高1.2个百分点,户均营业收入2908.33万元。在29个行业中,除道路运输业(-0.6%)以外的28个行业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娱乐业、体育、新闻和出版业涨幅最大;从总量来看,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商务服务业,道路运输业排名靠前,3个行业共实现营业收入72.74亿元,占比达73.8%。
(二)总体效益显著提高,三成行业实现利润增长。
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7.46亿元,比上年增长44.3%,增幅高于1-8月15.8个百分点。三成行业实现利润增长,其中航空运输业、教育实现三位数增长;从总量看,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商务服务业2个行业营业利润均过亿元,分别为7.61亿元和11.43亿元。
(三)从业人员、职工薪酬实现“双增长”,半数行业薪酬超平均增速。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合计16.59亿元,同比增长28.5%,较1-8月提高10.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平均数达到39665人,增长11.2%,人均应付职工薪酬为3798元/月,增长15.4%。除其他服务业(-22.2%)和专业技术服务业(-3.13%)薪酬增速下滑外,其他行业薪酬出现持平或不同幅度增长,其中超出平均增幅的有航空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物业管理,租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等14个行业。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亮点凸显
(一)“互联网+”推动新兴服务业较快发展。
随着“互联网+”大力的推进,大批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产业较快发展。1-11月,全市6家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11.8%。相关的邮政业在网络购物迅速兴起的带动下,实现营业收入5.4亿元,增长23.3%,其中衡阳市申通快递有限公司、衡阳市中通速递有限公司、湖南东讯速递有限公司等3家快递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6倍。
(二)与民生相关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随着一系列“保民生”政策的实施和市场准入机制的放宽,民生相关产业得到较快发展。1-11月,30家物业管理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23.6%;5家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0.26亿元,增长62.5%;31家教育企业和23家卫生企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6亿元和4.52亿元,分别增长46.3%和22.2%。
(三)消费升级带动消费性服务业潜力释放。
在当前新常态下,多样化、个性化,追求品质的消费新理念已逐渐成为主流,使得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居民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潜力释放。1-11月,居民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等消费性服务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8亿元、0.68亿元和0.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8%、28.3%和8.3%。
(四)科技服务业表现良好。
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衡阳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与创新,相关行业较快发展,1-11月,全市38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7亿元,增长17.6%。其中,湖南雁能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等17家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增长12.5%;衡阳市九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20家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增长20.7%,高科技服务业相关产业的较快发展为衡阳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支撑。
三、当前规模以上服务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占比较大的传统行业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1-11月,营业收入总量排名靠前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道路运输业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主要为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和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运营商的语音通话、短信等通讯业务明显下降。1-11月,实现营业收入31.48亿元,同比增长3.6%,较1-8月下降1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受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不旺,煤炭、钢铁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1-11月,实现营业收入12.77亿元,同比下降0.6%,较1-8月下降5.7个百分点。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量少、规模小,行业分布集中。
截止2015年11月,全市共计33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调查企业的10.2%,居全省第4位,实现营业收入98.5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5.2%,居全省第6位。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水平较低,在全省排名居第13位,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2%。在全市29个行业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业、物业管理、商务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教育和卫生,共有217家企业,营业收入在全市的占比为51.8%。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分地区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珠晖区(41家)、雁峰区(46家)、石鼓区(59家)和蒸湘区(46家)4个城区,合计192家,占全市企业数的56.6%。营业收入总量排名前三位的是蒸湘区、石鼓区、珠晖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0.5亿元、20.0亿元、6.19亿元,合计占全市营业收入比重达77.8%,而排名后三位的是衡东县、衡山县和常宁市,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8亿元、0.70亿元和0.65亿元,合计仅占全市的比重为2.8%,前者高于后者75个百分点。
四、促进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多措并举,促进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市应在充分发挥传统行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促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是鼓励外地企业来衡参与服务业资本重组,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新兴服务业竞争。大力吸引国内外新兴服务业企业来衡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以及研发中心等,与本地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提升服务标准,加强企业创新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以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鼓励新兴服务业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完善新兴服务业行业信用体系。
(二)合力共推,全力扶持企业加快发展。
各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及力量,积极推动引导,为服务业企业在政策、财政、税收、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便利条件,有效降低服务业的综合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发展良好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从源头扶持服务业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同时加强部门和企业联系、沟通,实地了解企业经营中所出现的问题,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三)发挥优势,促进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
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于提升规模以上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地区条件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发展要结合资源禀赋优势和发展潜力,各有侧重,实现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走特色服务业发展道路。坚持开放崛起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为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增添新动力、增强新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