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三季度衡阳规上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情况简析
发布时间:2015-12-22 00:00      来源:     浏览量:
字体: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动力。我市工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工业发展高碳特征突出,高耗能带来了较大压力。降低工业能耗是实现节能目标的关键之所在。
     一、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的种类  
     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能耗消费298.24万吨标准煤,根据能源的基本形态分类,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我市工业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一次性能源的煤炭、天然气;以及二次能源的电力、各种石油制品。
   (一)煤炭:煤炭是传统基础能源,主要用于钢铁制造、电力生产及锅炉燃烧。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一次煤炭消费量为348.84万吨。煤炭消费最多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二次能源转换投入的原煤为主。其次是制造业,煤炭消费128.56万吨,占 36.85%,制造业中煤炭消费较多的行业主要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3.59万吨 )、水泥制造(50.79万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9.87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3.22万吨)、这四大行业的煤炭消费量之和占规模以上煤炭消费量的49.45%。
   (二)电力: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为 57.11亿千瓦时。电力消费较多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0.93亿千瓦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8.88亿千瓦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63亿千瓦时)、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8.23亿千瓦时)以上四个行业用电量占全市规模以上用电的比重高达64.20%。
   (三)天然气:三季度我市天然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消费天然气6922.47万立方米,钢压延加工消费天然气5046.52万立方米,占72.9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消费天然气774万立方米,占11.18%,这二个行业的天然气消费占全市的84.08%。
   (四)石油制品:三季度全市规模工业石油制品消费量为4.05万吨,同比下降13.31%,从分行业原油消费看,主要用于非金属矿采选业、水泥制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业、粘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化学矿开采、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从原油消费品种看,主要有柴油、汽油、燃料油、煤油、润滑油和液化石油气。 
     二、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分析
   行业结构:高耗能行业占主导地位。三季度全市规模工业39个行业大类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量为236.92万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9.44%,同比下降6.22%。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分别为72.39万吨标准煤、60.31万吨标准煤、53.6万吨标准煤、28.47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省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24.27%、20.22%、17.97%、9.55%;分品结构:能源消费高度集中。一是原煤消费占主导地位,三季度,我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中,一是原煤消费量为348.84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用于二次能源转换投入的原煤为184.02万吨,占原煤消费总量的58.28%;而直接消费量为162.54万吨,占46.59%。二是电力消费占比略有回落。三季度全市规模工业电力消费为57.11亿千瓦时,比上年三季度规模工业电力消费58.78亿千瓦时回落 1.67亿千瓦时。占全市全社会电力消费比重的59.88%,三是天然气消费总量下降。三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天然气消费量为6922.47万 立方米,比上年三季度规模工业天然气消费量7152.93减少230.46万立方米。四是余热余压消费总量上升。2015年三季度余热余压消费总量为890522.09百万千焦,比上年三季度603484.94百万千焦上升287037.15百万千焦;企业结构:重点能耗企业分布占比高。除南岳区外,其余11个市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均超过58.63%。其中,比重在80%以上的有4个县(市)区,60%-90%区间有7个市,60%-80%区间有6个县(市)区;珠晖区、石鼓区、蒸湘区、耒阳市比重均高于全市。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优质高效能源的供给能力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而且效能偏低,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我市要一手加快自身电源建设步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如水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和余热余压等,另一手要尽快做好能源供应网络建设,要尽可能跟上全省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转变的步伐,确保未来对石油、天燃气、电力的有效使用。另外要制定能源消费的鼓励和限制政策,有效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品结构。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耗能的火电、水泥、钢铁工业等企业要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大企业生产工艺的改造,大力降低能耗,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既具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点,又在国内同行业中优势明显,应重点扶持其做大做强;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力度,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严格控制能耗增量
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挖掘节能潜力,技术进步是实现工业节能的关键,并且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可以使低效率、高污染的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的高能耗设备,优化生产系统,运用先进合理的生产流程挖掘节能潜力。针对能源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创新能源转换环节的技术支撑,减少能源转换中的损失。二是严控能源消费增量。通过严控增量,优化存量,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严把节能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国家控制的钢铁、铁合金、焦化等13个行业准入条件,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