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单位是指我国境内除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经济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统计调查的基本单位。基本单位的总体数量、结构状况及发展趋势直接决定着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利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从速度、结构、效益等方面对我市基本单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就如何推进我市基本单位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全市基本单位发展现状
(一)总量保持较快发展,名列全省前茅。
一是法人单位保持较快发展。201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8649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衡阳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14839个,增长6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法人单位总量居全省第5位。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全市内资企业法人增长较快,“国退民进”现象显著。2013年末,全市内资企业法人单位20055个,比2008年末增加7453个,增长59.1%;其中,国有、集体企业法人单位856个(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国有独资企业),比2008年末减少98个,国有、集体企业法人占全部内资企业法人4.3%,比2008年下降3.3个百分点。除国有、集体以外的私营内资企业法人单位19199个,增长64.8%,占全部内资企业法人95.7%,比2008年末提高3.3个百分点。从机构类型来看,企业法人仍是法人单位组成的主要部分,占全部法人单位52.3%。其中机关、事业法人占全部法人单位17.4%,比2008年下降1.7个百分点。充分表明我市机构精简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二是产业活动单位增长平稳。2013年末,全市产业活动单位45139个,增加15589个,增长52.8%;其中,第二产业7298个,比2008年增加405个,年均增长1.1%,第三产业37841个,比2008年增加15187个,年均增长10.8%。(详见表1)
表1 2013年单位数及增长情况表 | ||
单位数 (个) | 比2008年增长 (%) | |
一、法人单位 | 38649 | 62.3 |
企业法人 | 20196 | 58.8 |
机关、事业法人 | 6738 | 47.6 |
社会团体法人 | 1120 | 98.2 |
其他法人 | 10595 | 75.4 |
二、产业活动单位 | 45139 | 52.8 |
第二产业 | 7298 | 18.4 |
第三产业 | 37841 | 61.9 |
(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内在动力加强。
一是服务业引擎作用凸现。加快服务业发展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瓶颈制约、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意义重大。2013年末,我市服务业(指第三产业,下同)法人单位31525个,比2008年末增长78%,服务业法人单位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8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9.9个百分点。分专业看,服务业法人单位数排在前三位的行业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批发和零售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分别为9617个,5203个,4695个。增长最快的三个行业为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比2008年分别增长502.7%、326.8%、253.8%。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8.3%,比2008年末提高了18.8个百分点。服务业产业活动单位37841个,比2008年末增长67%,占第二、三产业活动单位的83.8%,比2008年提高7.1个百分点。
二是新型产业蓬勃发展。1、作为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是一项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近年来我市在推动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上取得初步成效。2013年末,我市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319个,居全省第4位。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1.6%。其中,节能环保产业160个,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50.2%。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97395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10.6%。其中,节能环保产业57045人,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8.6%。2、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2013年末,全市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3091个;非文化法人单位所属的文化产业活动单位93个。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文化制造业单位占10.8%,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单位占5.1%,文化服务业单位占84.1%。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有从业人员59363人,文化产业活动单位有从业人员1068人。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从事文化制造业的占41.6%,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占5.7%,文化服务业占52.7%。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为120.04亿元。其中,“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为71.83亿元,占59.8%。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中,文化制造业占52%,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占11.4%,文化服务业占36.6%。公益性文化事业法人单位的年末资产为8.88亿元。其中,文化服务业事业法人单位占80.9%,社团等其他法人单位占19.1% 。
(三)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一是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1239244人,比2008年末增加291193人,增长30.7%。分机构类型看,企业法人从业人员919367人,比2008年末增长31.5%。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74.2%,比2008年末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27666人,增长9.9%,占18.4%,下降了3.4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从业人员92211人,增长119.7%,占全部法人单位7.4%,提高了3.1个百分点。从行业分布看,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最多的三个行业为:制造业359634人,占29%;建筑业189326人,占15.2%;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38265人,占11.2%。(详见表2)。
表2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情况表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人) | |
合 计 | 1239244 |
采矿业 | 77484 |
制造业 | 359634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15596 |
建筑业 | 189326 |
批发和零售业 | 101159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5566 |
住宿和餐饮业 | 26918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7106 |
金融业 | 4444 |
房地产业 | 30498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5879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7971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1388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1231 |
教育 | 99443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51502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21419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38265 |
注:表中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合计数含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4415人。
二是单位资产效益不断提高。2013年全市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营业收入4720.26亿元(不含金融业及铁路运输业数据,下同),比2008年增长153.2%,五年年均增长20.4%,高于GDP(现价)年均增长4.8个百分点。企业资产总计3660.16亿元。比2008年增长98.4%。2013年全市非经营性法人单位(包括机关、社会团体、基金会、居委会、村委会、执行非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民办非企业和其他法人,下同)费用支出总额为322.35亿元,比2008年增长61.6%。全市资产收益率约为18.8%,比2008年提高7.3个百分点。
三是单位劳动效率不断提升 2013年,我市企业法人单位户均营业收入2337.23万元(不含金融业及铁路数据,下同),比2008年末增长64.1%;人均营业收入51.34万元,比2008年末增长97.9%。其中,第二产业户均营业收入5249.93万元,比2008年增长157.8%;第三产业企业法人户均营业收入753.91万元,比2008年末增长2.7%。2013年,我市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239244人,户均从业人员32人,比2008年末减少8人。其中,企业法人户均人数46人,减少9人;非企业法人户均人数17人,比2008年末减少5人。2013年,全市法人单位劳动效率为52.02万元/人,比2008年末提高了25.05万元/人。其中,第二产业劳动效率为70.33万元/人。提高了40.31万元/人;第三产业劳动效率为23.2万元/人,提高了8.71万元/人。
二、基本单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法人增长较缓,占比偏低
2008年以来,全市企业法人单位增长较快,但与全省其他市州相比,差距仍然明显。2013年末,全市共有企业法人20196个,比2008年末增加7479个,增长58.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6个百分点。企业法人占全部法人比重为5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
(二)企业单位规模偏小,整体实力较弱
2013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共计20191个(不含5家军工企业、金融业与铁路运输业数据,下同),户均资产总计1680.6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734.12万元;人均资产总计36.91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3.96万元。其中,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932个,占全部企业法人的93.7%,户均资产为871.84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59.9万元;人均资产为29.64万元,低于全省平平均水平25.6万元。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少于20人的企业法人单位共计12722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63%。资产总计少于200万元的企业法人单位共计10708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53%。资产总计少于100万元的企业法人7723个,占全企业法人单位三分之一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市大多数企业法人整体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分布不均衡
2008年以来,我市的服务业企业发展很快,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逐年增多,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放眼全省来看,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滞后。2013年,我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15.6:47.9:36.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从资产结构看,2013年末,服务业资产总计(除金融业及铁路运输业外,下同)为1748.91亿元,占第二、三产业全部资产的51.5%,占比低于全省8.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娱乐业这三个行业,占全部服务业企业法人61.5%。一些新兴行业占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比重偏低,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7.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占比2.8%;
(四)外向型经济发展落后,外资企业偏少
2013年末,我市二、三产业外资企业法人单位146个,比2008年多31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7.2%,仅占全省外资企业法人单位的8.6%。其中,港澳台企业法人单位89个,比2008年多16个,外资企业法人单位57个,比2008年多15个。外资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0372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3%;外资企业法人资产总计为201.2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4%。从数据上显示:我市外资企业发展缓慢,且规模偏小,吸纳外资能力较弱,经济外向度不高。
(五)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滞后,贡献度不高
2008年以来,我市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整体水平不高,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2013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091个,占全部法人单位比重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经营性文化企业资产总计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的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其中,“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占经营性文化企业资产比重为59.8%,低于全省5.9个百分点。
三、对加快我市基本单位发展的几点看法
(一)抓住机遇,优化发展环境
基本单位是经济发展的源头,基本单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一是抓住商事制度改革的有利机遇,优化投资环境。切实落实简政放权和工商登记制度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三证合一”,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衡阳。二是因地制宜,用活国家、省级在融资方面的政策,优化融资环境。通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政策,强化资本运作,促进各类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三是积极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要依托高校、全面落实科研经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二)调整产业结构,全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衡阳经济发展中的“硬伤”。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促进衡阳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途径。一是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要突出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在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促进传统服务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等新兴服务业。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经营集约化、产销一体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的总要求,以“一流转五服务”为总抓手,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四是科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以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自身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密切跟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与竞争力。结合创新,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三)加大扶持力度,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对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等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强化政策落实力度。要充分利用好我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积极建立政府支持体系。在电力、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二是培育优质企业加速发展。针对具有发展前景和初具规模的小微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引导企业尽快成长。三是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要形成集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培训、法律援助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四)加强服务和引导,做好“个转企”工作。
通过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全市有千余家较大规模个体户,无论是经营范围、从业人员数量、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已完全达到入统要求,有近1成的个体户已接近入统标准,但是由于个体户的身份而无法进入统计范围。因此要始终如一,切实落实《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衡阳市工业经济“稳增长、促转型”的意见(试行)》衡政发[2014]23号文件中的相关要求,加强服务和引导,积极促进个体户转变为企业。
(五)以项目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李克强总理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对外开放必须要上新水平。因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提升衡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园区建设吸引投资。要加快来雁新城、滨江新区、衡山科学城、综合保税区和产业园区等重点平台的建设,打造“园区”升级版。通过优化园区的软硬件环境,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等重点对象,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全力引进一批引领型、支撑型、补链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强化项目建设带动投资。以亿元以上省市重点调度项目为抓手,集中力量促进项目建设。不断加大项目服务和协调力度,帮助项目解决审批、融资、用地等困难和问题,将服务项目真正落到实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