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从三经普数据看衡阳市从业人员分布及发展状况
发布时间:2015-10-27 00:00      来源:     浏览量:
字体:

从三经普数据看衡阳市从业人员分布

及发展状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末衡阳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23.92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9.12万人,增长30.71%。有证照个体经营户共有从业人员39.34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18.54万人,增长89.14%。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渠道日益拓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势头强劲,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衡阳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布特征

(一)、企业是吸纳从业人员的主体。2013年末衡阳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23.92万人,主要集中在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分别为91.94万人、17.11万人和5.66万人,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4.19%13.80%4.57%。其中,企业从业人员比二经普增加22.04万人,增长31.52%,占从业总人数比重上升0.46个百分点;事业单位、机关从业人员数比二经普分别增加9.4万人和1.4万人,比重分别下降4.41.9个百分点。社会团体从业人员比二经普增加15.2万人,增长265.07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看出衡阳市企业从业人员快速增加,社会团体从业人员增速最快。

 

按机构类型分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及比重情况

 

按机构类型分组

三经普

二经普

三经普

与二经普对比

从业人员(万人)

各机构类型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

从业人员(万人)

各机构类型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

增加人数(万人)

占比对比(%

从业人员数合计

123.92

100

94.81

100.00

29.12

-

企业

91.94

74.19

69.90

73.73

22.04

0.46

事业单位

17.11

13.80

15.51

16.36

1.60

-2.56

机关

5.66

4.57

5.20

5.48

0.46

-0.91

社会团体

2.59

2.09

0.71

0.75

1.88

1.34

民办非企业单位

2.61

2.10

0.00

0.00

2.61

2.10

基金会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居委会

0.30

0.25

0.00

0.00

0.30

0.25

村委会

1.95

1.57

0.00

0.00

1.95

1.57

其他组织机构

1.77

1.43

3.49

3.68

-1.72

-2.25

(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速快于第二产业

2013年末,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64.20万人,增加13.24万人,增长25.97%;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57.29万人, 增加13.44万人,增长30.66%。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较快增加,就业结构发生新变化,就业结构得到改善,2013年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构成比例从二经普的53.7646.24变化为52.8547.15,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提高0.91个百分点,就业结构优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但是,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仍占二、三产业总从业人数的五成以上,对就业的吸纳力仍占优势。可见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就业,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仍是衡阳市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艰巨任务。

 

按产业分组法人单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情况

 

分产业

三经普

 

二经普

 

三经普与二经普对比

从业人员(万人)

比重(%)

从业人员(万人)

比重(%)

增加人数(万人)

增幅(%

二三产业合计

121.48

100

94.81

100

26.68

28.14

第二产业

64.20

52.85

50.97

53.76

13.24

25.97

第三产业

57.28

47.15

43.84

46.24

13.44

30.66

(三)、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吸纳就业贡献最大

三经普数据显示,衡阳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这三个行业共吸纳从业人员68.72万人,占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5.46%,由于衡阳的经济处于发展、升级阶段,制造业、建筑业这类传统行业继续对衡阳市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再从各行业新增从业人员看,2013年末,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二经普新增29.12万人,其中法人单位新增从业人员数最多的三个行业依次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分别新增从业人员为9.66万人、5.82万人、3.37万人,占衡阳市法人单位新增从业人员数64.72%

 

按行业分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情况

 

 

三经普

二经普

三经普与二经普对比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

各行业占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

新增从业人员(万人)

新增从业人员占比(%

合 计

123.92

100

94.81

29.12

100

采矿业

7.75

6.25

7.13

0.61

2.11

制造业

35.96

29.02

26.31

9.66

33.16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56

1.26

1.28

0.28

0.96

建筑业

18.93

15.28

16.24

2.69

9.23

批发和零售业

10.12

8.16

4.30

5.82

19.9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56

2.06

2.37

0.19

0.65

住宿和餐饮业

2.69

2.17

1.91

0.78

2.6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0.71

0.57

1.09

-0.38

-1.3

金融业

0.44

0.36

1.15

-0.70

-2.41

房地产业

3.05

2.46

1.20

1.85

6.3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59

2.09

1.72

0.86

2.9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80

1.45

1.25

0.54

1.8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14

0.92

0.80

0.34

1.15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12

0.91

3.64

-2.52

-8.65

教育

9.94

8.02

8.49

1.46

5.01

卫生和社会工作

5.15

4.16

3.82

1.33

4.5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14

1.73

1.63

0.51

1.75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13.83

11.16

10.46

3.37

11.58

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兼营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农、林、牧、渔业

2.44

1.97

-

2.44

8.38

(四)、小微企业吸纳从业人员能力强

从单位规模看,2013年末,小微企业从业人员达55.6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4.94%,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占比高达93.7%,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26.70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9.2%;建筑业8.52万人,占9.3%;批发业4.31万人,占4.8%

 

按行业分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   (万人)

合 计

55.69

工业

26.70

建筑业

8.52

交通运输业

1.41

仓储业

0.08

邮政业

0.10

信息传输业

0.10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0.14

批发业

4.31

零售业

3.43

住宿业

0.90

餐饮业

1.12

房地产开发经营

1.52

物业管理

0.8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94

其他未列明行业

3.42

二、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多数从事工业生产相关活动,从事服务业活动人员偏少。服务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服务业是现代产业的主体,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和社会重要的稳定器。2013年衡阳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提升,但从业人员就业结构不合理,从事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过少,从业人员多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两行业的占比过高,占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四成多。

(二)、单位数量快速增长,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相对缓慢。从总量来看,三经普比二经普增加法人单位1.48万个,增长62.3%;从业人员增加29.12万人,增长30.7%,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比法人单位增速低31.6个百分点。从个体来看,三经普全市共有法人单位3.86万个,从业人员123.92万人,每个单位平均吸纳从业人员32.1人;二经普全市共有法人单位2.38万个,从业人员94.81万人,每个单位吸纳从业人员39.8人。五年间,每个单位吸纳从业人员能力下降7.7人。

三、继续扩大就业的建议

(一)、积极发展服务业。当前吸纳就业的主力虽然仍是第二产业,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将逐步释放,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是扩大就业的主要出路和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力量,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因此,衡阳市需要继续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步伐,通过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培植服务业集聚区、鼓励服务业创新、改善服务业创业环境等措施来促进服务业大发展从而带动就业。

(二)、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提供了半数以上的就业岗位,有效的吸纳了富余劳动力,中小企业已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所以,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出于扩大就业、增强经济活力、反垄断等多方面的考虑,应通过有力的财政和金融手段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加大提供扶持中小企业的专项信贷资金、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的力度。

(三)、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积极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和创业,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政府要鼓励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一人的创业带动一批人的就业,拓展就业空间;要坚持简政放权,用改革的办法搭建更优创业平台,用市场的力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四)、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与充分就业。目前,行业间普遍存在劳动生产力差异,需要从制度、体制上消除阻碍劳动力充分、合理流动的障碍。并且要积极引导,消除就业歧视和偏见,通过舆论宣传营造氛围和相关劳动法律的完善,消除就业中在行业、单位、职业等方面的等级观念,改变对劳动就业人员性别、学历、籍贯等方面的偏见和歧视。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