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畜牧业发展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紧紧抓住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坚持以调结构转方式、稳产提质增效为主线,进一步增强畜禽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畜牧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目标,为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基本情况
2015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504.05万头,同比下降3.6%,期末猪存栏510.92万头,同比下降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3.96万头,同比下降6.2%;牛出栏7.54万头,同比增长3.1%,牛存栏31.35万头,同比增长2.4%;羊出栏33.45万只,同比增长1.5%,期末山羊存栏49.89万只,同比增长2.1%;家禽出笼5201.88万只,同比增长2.5%,期末家禽存笼6116.05万羽,同比增长0.3%,其中活鸡存笼4514.18万羽,同比增长0.8%,蛋鸡存笼1090.61万羽,同比增长1.7%;禽蛋产量10.79万吨,同比增长1.9%,其中鸡蛋产量85539吨,同比增长1.7%。
二、基本特点
(一)生猪价格震荡上行,生猪养殖扭亏为盈。
全市生猪生产效益扭亏为盈。到6月底,生猪出栏每头平均盈利100元以上。今年三月中旬以来,各地猪肉价格节节攀升,据省畜牧局第27周价格监测数据显示,全省毛猪每公斤价格已达到16.19元,同比上涨28.4%;相比3月底不到12元水平,涨幅接近33%,市场猪肉每公斤价格为25.09元,同比上涨16.4%,养殖效益实现盈利。
目前猪价上涨,是对前期猪价亏损的修正和弥补,是属于恢复性上涨。因此,猪价上涨从时间和力度上来看,仍有一定的空间,猪价仍处在奔高点之途。尽管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有所增加,但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下滑态势仍在继续,短期内生猪供应难以明显增加。
(二)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
过去“一猪独大”的现象正在改变,“稳猪禽,兴牛羊”的政策效果凸显。在牛羊肉消费市场价格持续高位刺激,及国家启动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扶持新政策的杠杆作用下,草食动物生产方式加速转变,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升,近两年催生了一大批肉牛肉羊专业户、规模场,牛羊规模养殖比率大大提升。
(三)家禽生产稳步发展。
家禽行业已走出“禽流感”阴霾,养禽户发展生产积极性提高,家禽养殖稳步发展。一方面,各县市区继续推行“公司+农户”的运行机制,带动了规模养禽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家禽生产模式正由养殖规模户向养殖龙头企业方向发展,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在逐渐加大。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猪养殖市场风险大,散户逐渐退出市场。生猪从出生到出栏大约为4至6个月,养殖户需被动接受期间的市场价格波动,市场上也没有相应的“套保机制”锁定猪肉价格波动风险。而生猪养殖行为与市场当期价格密切相关,加上我国生猪养殖以散户养殖为主,生猪存栏信息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增加了市场后期“供求错配”的可能性,进而导致猪肉价格“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价格变化怪圈。因此,当前需要高度警惕猪肉价格飞涨的传导与扩散。
与其他产业不同,由于波动剧烈的“猪周期”存在,生猪养殖行业是没有“以销定产”、“订单式生产”的,因为猪价高时养殖者都希望获得全部利润,猪价低时屠宰收购企业又都希望成本越低越好,大家最终达成“随行就市”的游戏规则,愿赌服输。在这种规则下,风险抵抗能力和成本管控能力弱的小养殖户,更容易在“大浪”来时翻船,最终退出行业。
二是草食动物饲养成本高,出栏总量低。尽管衡阳地属丘陵地区,且大部分地方宜于牧草种植,但是现有的天然草地产量较低、品质较差,无法满足蛋白质供应,人工牧草又过于单一,从而导致牛羊等生长发育和畜产品沉积效率低下。
由于养殖户的饲养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加之受资金、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全市草食动物的饲养仍较多地沿用一家一户分散饲养和靠天养畜的模式,存在着“少、散、差”的现象,由于草食动物专业化饲养程度低,既导致了饲养成本高,又严重制约了出栏总量的提高,成为我市加快推进草食动物产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为了获取杂种优势,很多品种都进行了引进改良,在引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动物疫病。尽管采取了一定的防疫措施,但由于检疫设备的滞后,加之病毒不断的变异,许多动物疫病随之而来。另外,极个别的养殖户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不顾他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顶风作案,违法添加违禁药品和添加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畜禽基础生产能力。
首先,需要高度警惕目前猪肉价格飞涨的传导与扩散。从过去物价调控经验看,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妥善应对猪肉价格短期快速上涨带来的影响与冲击,加强市场价格调节,制定应急计划,防止出现借机涨价和哄抬价格的现象,保持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其次,结合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畜产品供需平衡的调查研究,综合考虑生产、消费、进出口、临时储备等因素,合理确定各类主要畜产品自给水平,明确发展的优先序;尊重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配合发改委等部门适时开展市场预警和综合调控,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发展。最后,综合运用政策手段、技术手段和信息引导服务手段,稳定畜禽生产,努力避免市场剧烈波动造成生产大起大落。
(二)科学规划,继续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人工草地。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地草量高5-8倍,粗蛋白质总产量要高10倍以上;二是推动种养有机结合,加快循环农业发展。科学规划养殖规模和布局,发挥种植业和养殖业优势互补,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养殖效益。以肉牛为例,采取种养结合,养牛户具有配套的牧草资源或土地资源,可以种植牧草和饲料,牛的粪便等排泄物直接进入土地,减少了化肥的投资,降低了种植成本。
(三)强化监管,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饲料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组织开展饲料产品质量卫生状况监测、饲料中禁用物质监测和,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以饲料产品中非法使用新型添加物、饲料原料中潜在污染物为重点,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和预警监测,提高主动防控风险的能力。二是继续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加强生猪、肉牛和肉羊产业各环节的监管措施。针对重点地区、关键环节和重要时节,加大监督检查和抽检力度。健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工作机制,发现“瘦肉精”违法线索第一时间移送公安机关,跨市销售的活畜检出“瘦肉精”第一时间通报畜牧部门追查。
(四)与时俱进,着力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一是加快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针对养殖场户需求,协调组织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养殖场户提高科学饲养水平。二是健全完善畜牧业政策支持体系。开展畜牧业重大政策评估,深入开展典型地区居民主要畜产品消费状况与趋势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以市场化为导向,研究调整畜牧良种补贴实施方式,推动落实牛羊养殖大县等政策。三是继续加强与金融保险等部门沟通协调,进一步加大金融保险支持畜牧业力度。四是做好畜牧业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贯彻党的宣传工作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时、度、效”,在传统节日和关键节点加强畜牧业工作宣传,重点做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等宣传工作,为持续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