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衡阳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03 00:00      来源:衡阳统计信息网     浏览量:
字体: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团结带领全市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全市经济社会运行呈现了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98.87亿元,增长8.2%。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141.80亿元,增长3.9%;二产实现增加值450.76亿元,增长5.7%;三产实现增加值406.31亿元,增长12.4%。  

  (一)产业发展稳健向好  

  1、从农业看:农林牧渔总产值完成263.88亿元,增长4.1%。粮食播种面积15. 2千公顷 ,增长0.9%。超级稻谷和优质稻占比均提高 10个百分点。提质改造蔬菜标准园1.2万亩。新增龙头企业66家,其中过亿元的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8家。新培育专业大户5000多户、家庭农场178个、农民合作社296个。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推开,共流转土地501.66万亩,耕地流转率达51.83%。  

  2、从工业看:一是工业生产止跌回稳。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比前5月提高0.8个百分点。二是主要行业贡献较大。增加值占比超过5%的8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这6个行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66.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3.7个百分点。三是月度新增企业有突破。6月审批过程中实现新规模工业数零的突破,成功申报7家企业,上半年产值2.63亿元,拉动规模工业累计增长0.3个百分点。  

  3、从三产看:上半年全市第三产实现增加值406.31亿元,增长12.4%。公、水路客货运换算周转量163.6908.01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0.0%,比去年同期提升5.2个百分点。其中公路换算周转量1472711.4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0.2%,比一季度提升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水路换算周转量164196万吨公里,同比增长8.6%,比去年同期提升20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为312090.14万元,同比增长19.2%,比一季度提升7.5个百分点。6月底。全市保费收入38.62亿元,同比增长27.3%,其中人身保险收入38.62亿元,同比增长30.6%;财产保险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9.6%。  

  (二) 需求动力积极向好  

  1、从投资看: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1.02亿元,增长20.8%。一是三产比重上升。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435.97亿元,占50.1%,同比增长33.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83.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13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43.8%、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56.6%。二是重点领域投资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投资18.05亿元,同比增长28.1%;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94.11亿元,增长53.9%,占全部投资比重的68.2%。三是各县市区投资稳步增加。上半年,七县共完成投资526.6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60.5%,同比增长1.2%;五城区共完成投资344.57亿元,占全市投资的39.5%,同比增长1.4%。  

  2、从消费看: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74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4.79亿元,增长12.3%;乡村完成46.94亿元,增长12.1%。一是餐费收入占比有所回升。上半年,全市实现餐饮收入56.16亿元,同比增长13.0%。餐饮消费占社零总额的比重为12.2%,较去年相比提高了1.9个点。二是基本生活类消费仍是主要增长点。上半年,全市限上法人单位实现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17.74亿元,同比增长26.9%;三是汽车消费占比较重。1-6月,全市限上法人单位实现汽车类零售额28.98亿元,同比增长28.0%,拉动全市限上法人单位商品零售总额增长5.7个百分点,对全市限上法人单位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达40.3%。  

  3、从进出口看:上增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73.16亿元,增长20.8%;其中出口完成47.13亿元,增长9.3%。加工贸易进出口45.1亿元,增长29.7%,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61.6%;民营企业进出口47.5亿元,增长70.3%。香港仍是全市最大贸易伙伴,对北美、欧盟、东盟贸易额大幅增长。上半年,全市新增外贸企业20家,外贸业绩实现倍增企业15家。  

  (三)结构转型持续向好  

  1、产业结构:上半年三次产业比为14.2:45.1:40.7,一产占比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三产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三产对GDP的贡献率为59.8%。2、投资结构: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完成435.97亿元,同比增长33.3%,占比为50.1%,比去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594亿元,同比增长21.2%,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68.2%。3、工业结构:上半年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8.3%,占规模工业比重为58.9%;高技术产业占比为9.0%,高加工度工业占比为39.5%,比前5月分别提高1.0、1.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企业占比为29.8%,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4、新兴产业: 1-5月,“互联网+”相关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45亿元,同比增长332.6%;网购带动下的相关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增长21.0%,其中申通、中通速递、东讯速递3家快递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近3倍;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398.8亿元,同比增长23.0%;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8.9亿元,同比增长12.4%。  

  (四)民生指标走势向好  

  从收入指标看:上半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31.11亿元,增长12.1%;地方收入完成 94.86亿元,增长12.5%;公共财政支出216.85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205元,增长8.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300元,增长9.8%。从物价指数看: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为100.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5%。从就业情况看: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4.2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100%实现动态清零。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受国内外宏观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一)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指标增速呈传导式惯性下滑。上半年全国、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全市经济指标也呈传导式下滑。GDP、财政收入、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较去年同期回落0.1、1.9、2.6、5.6个百分点。二是距年初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从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看,基本上实现了“双过半”,但距年初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GDP、规模工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低于年初目标0.8、3.9、0.2、1.4、1.2个百分点。三是需求动力后劲不足。投资作为全市经济主要拉动力,从一季度的26.0%回落到目前的20.8%。商品房去库存压力大,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额增速分别为-8.3%和-20.4%,受此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6.2%,较去年同期下降24.4个百分点。消费方面:全市目前的消费品市场缺乏新的增长点,主要支撑力量来自于汽车消费和石油及制品类商品,近年石油类商品呈持续负增长,汽车消费带动作用有限,增长缺乏新动力。  

  (二)工业发展后劲仍显乏力  

  从生产情况看:在工业生产的35个主要行业中,有9个行业生产总值累计为负增长,占全部生产总值的25.2%。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负增长33.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负增长18.4%、汽车制造业负增长16.2%。从重点骨干企业看: 60家重点企业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9.53亿元,当月增长-7.3%,累计增长-2.7%。从相关支撑指标看:上半年,全市工业用量37.24亿千瓦时,增长-3.24%,比1-5月提高1.63个百分点,但增幅依然靠后。工业企业实缴增值税增长0.65%,比1-5月低1.0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低3.85个百分点。  

  (三)县域发展仍需不断加强  

  从上半年主要指标情况看,县域GDP平均增长为7.6%,低于城区0.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仅有衡阳县高于全市,祁东县与全市持平;县域GDP总量占全市69.0%,低于去年同期0.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7县市总量仅为全市的44%,较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工业方面只有祁东县和耒阳市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前6位的仅有衡南县。  

  三、下步形势基本判断及建议  

  总的来看,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经济可能在一定区间内小幅波动。随着宏观环境的逐步改善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会得到持续巩固,但要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困难较多、压力较大。  

  (一)关注经济形势,强化分析研判  

  要紧紧围绕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整体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稳增长当作全市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态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研判。重点在差距和短板上求突破,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努力实现全年主要预期目标。  

  (二)关注工业生产,强化为企服务  

  一是要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的运行监测,积极应对和化解经济运行中不利因素的影响。二是各级生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解决好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三是要用好用活国家、省和市已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走出生产困境。  

  (三)关注统计服务,强化应统尽统  

  一方面要强化数据质量。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跟踪监测,加大对企业原始报表审核力度,确保上报数据源头真实准确。另一方面,各县市区及市直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了调研力度,定期到重点企业走访,对于达到入库条件和标准的企业,要及时纳入统计范围,确保各项经济指标客观反映衡阳经济发展实际。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