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衡东人民走过了辉煌的六十年。2008年衡东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2131万元,是1952年3568万元的235倍。2008年常住人口人均GDP为13876元,是1952年人均112元的124倍。
农业
在新中国成立前,衡东农业一直处于原始的农耕状态,十年九旱一年涝。新中国成立后,衡东农业发展分三个阶段。一是大搞农田水利建设阶段,从1956年开始,衡东人民自力更生,先后建设了白莲水库、德圳水库、甘溪水轮泵水电站、江东水库等10处大中型水利工程,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到1976年衡东农业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全县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112887吨上升到1976年的252594吨。二是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和大力推广杂交水稻阶段,从 1976年开始,衡东大力推广杂交水稻,与此同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如火如荼地进行,科技与政策二驾马车同步发力,衡东的粮食种植进入发展的鼎盛期,1995年全县粮食产量435554吨。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衡东人民即着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在确保粮食总产40万吨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种植业调整力度,发展农业多种经营,1998年提出了农业产业化之路,经过多年调整优化,衡东农村经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2008年衡东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14亿万。特别是畜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一批养殖大户脱颖而出,从牲猪监测的情况来看,2008年全县牲猪出栏100.9万头,而这些养殖大户无论从牲猪存栏还是牲猪出栏,都占据了半边江山,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林业、渔业产业化进程也在加快。1976年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的比重为71.16%,而2008年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72%。1976年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2.28%,2008年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53.54%。这一升一降,反映出衡东农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工业
1952 年衡东的工业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境内除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外,没有一个像样的工业企业,后来因陋就简,逐渐开始办起了农具加工厂,1966年衡东从衡山县析出新置时,衡东境内除712矿外(712矿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纳入衡东县经济总量统计),全县工业家当只有一个拥有37人的石湾瓷厂和6个手工作业的农机厂,全年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只不过2665万元,上世纪70年代,衡东人民掀起了第一次工业化浪潮,全县调集一万多劳力,自力更生建起了甘溪水电站,短短十多年,衡东成为全国小水电发展先进县,为衡东工业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用八把铁锤起家,办起了后来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铅锌矿,其后创办了年产氮肥5000吨的县氮肥厂。随着一批骨干工业企业的形成,衡东工业初具雏形。1978年衡东县工业总产值达5123万元,全县已有骨干工业企业18家,乡镇企业114家。改革开放后,衡东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特别近年来提出了民营是主体,工业是主攻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使衡东工业浴火重生。三十年的发展,衡东日用瓷生产能力从年产2000吨不到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内销瓷生产基地,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机修配厂,发展成国内最大的专业机油泵生产企业。而且成了美国康明斯公司的重要战略伙伴,产品覆盖全球高档汽车生产厂家。美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立德粉生产基地,产品出口28个国家和地区。创大冶金、金虎铜业、朝阳重工等一批大民营工业企业蓬勃发展,撑起了衡东半边江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衡东工业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8.34%,这在工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9.18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1亿元。工业增加值314142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3.36%上升到36.47%。连续5年工业对GDP的贡献力都超过了9%。
固定资产投资
六十年来,衡东人的投资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第一阶段是1952年至1966年,在这个阶段,衡东人处于惜投阶段,二千多年封建统治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观念,使得老百姓视钱如命,把钱藏在柜子成了最普遍储蓄方式,投资往往被视为败家子行为。在这期间,尽管经历了狂热的“大跃进”,1966年衡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仍只有435万元,人均只有10.2万元,这其中还包括了大规模的新县城建设投资。第二阶段是从1966年至1985年,在这个阶段衡东人强调自力更生阶段,衡东人在第一阶段惜投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痛定思痛,衡东人抛起了工业和农村水利建设的热潮,但长期以来农耕文化影响的根深蒂固,加之当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环境影响,这个阶段的投资思维主要是土法上马,打人海战术,而且投资全部集中在农村基本水利建设上,特别是从 1966年到1976年整整的十年中,常年集中10万劳力,先后建起了甘溪河坝、德圳水库、望日岩河坝、江东水库、洋塘河坝等十多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为衡东工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能源基础。第三阶段是1985年后,随着衡东工业产品走向市场,衡东人懂得了大投入大产出的道理,二十多年的时间,衡东主要工业企业通过更新改造,无论是产能还是产品质量都实现了历史的跨越。规模以上工业中,通过ISO9001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的有9家。基础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全县24个乡镇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42.3%的村级公路也已完成改造。从2006年始,衡东人民多方争取支持,加快了农电网改造进程,一大批村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了同网同价。与此同时,家庭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空前的规模,二十年的时间,衡东城区大了4倍,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7.93平方米,上升到2008年的人均22.3平方米。2008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15亿元。相当于1949年至1989年40年投资总规模。
四、财贸、金融
共和国成立之初,衡东沿袭着二千年来的自给自足农业经济,那时候尽管境内的衡山火车站是去南岳的必经之地,商品经济却十分落后,号称“文明奥区”衡岳大地,除县城零星地分布30多家商店外,其他地方都靠货郎担子贩点日用品。90%以上地方的村民,大米自己碾,棉布自己织。195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526万元。六十年来衡东商品经济飞速发展, 2008年全县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0879户,从业人员4.67万人,登记在册企业867家,全县经营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11家。以新塘为中心的衡东土菜名扬三湘大地,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餐饮过13家,总部在新塘的味美思酒店已在湖南11个地级市设有分店。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2507万元,是1952年的423倍。从小农经济走向商品经济,不仅是本地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都活跃着衡东商人。
尽管第一个红色银行诞生在衡东的柴山洲,但1952年前衡东人很少与金融机构打交道,因为太穷了,没有钱存,更是借不起。而今到银行存钱取款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许多投资理财的已开通了网上银行。2008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1894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242694万元。
衡量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财政收入是一个重要的标志。2008年衡东县财政总收入达36622万元,是1952年的150倍,财政总支出85730万元,是1952年的350倍。
教育、卫生
六十年来衡东教育实现了飞跃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从2.36%到50.6%只不过十年就完成了,再到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也只用了20年的光阴。2008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数54920人,是1952年的2.2倍。全县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324人,为全国高等院校输出学子达3658人。
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仅解决了千百年来老百姓缺医少药问题,而今全县医疗保险已经覆盖城乡居民,全县从业医生从1952年的110人上升到1796人,医院病床从1952年的57个上升到852个。
人民生活
在六十年前,人们说起生活,最大的梦想就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今走进菜市各种农副产品琳琅满目,经常听到感叹,今天不知道吃什么,卖点肉算了!是呀,六十年的变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52年的42元,上升到2008年的5707元,60年135倍的增长,这本身就是人间奇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