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耒阳: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途径
发布时间:2015-07-10 00:00      来源:     浏览量:
字体: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然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但增速明显放缓,农民增收空间在缩小,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扩大农民增收空间是能否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也是农村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难题。因为农民经济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和特点:

    我市农村经济在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高速增长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出现了增长减缓的趋势。

    (一)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2002年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3%以上。1996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增长到2820元,增长41.4%,而家庭经营纯收入从1501元增加到1531元,增加了30元,仅增长1.99%。在7年中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基本保持平衡状态,无法与“八五”期间的10%以上的增速相比。其中,2001年农民家庭纯收入下降1.6%;到2002年恢复性增加到1531元,但仍比最高时期1998年相差19元。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的停滞不前,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递减。

    (二)种植业收入比重下降。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市场自动调节商品总量平衡及价格涨迭。农户来自于农业的收入增长受到市场需求及其价格的严格制约,住户调查资料表明:种植业收入不仅停滞不前,而且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比重下降。1996年种植业收入775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8.9%,到2002年,种植业收入76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7.2%,下降11.66个百分点。从1997年开始,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也在逐年下调,因此种植业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也在连年下降,使农民的收入增长减少。

    (三)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份额日益增大,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非农产业收入不断增长,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比重逐年上升。工资性收入由1996年653元到2002年1370元,平均递增达13.1%,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1996的33%提高到2002年46%,增加13个百分点。2002年外出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为892元,占工资收入比重由1996年的28%提高到65%。可见,农民外出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长支撑了工资性收入增长,也使得我市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份额逐年增加,使非农业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起到明显的作用。

    (四)富裕户富得更快,纯农户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超出我市平均水平的富裕户的比例上升,由1996年的14.2%上升到2002年34.2%。可看出支撑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是高收入群体。如今高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逐年下滑。农村高低收入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突出表现在从事非农产业经营户增收的多且较容易,他们主通过经济实体,如开小煤矿、砖厂、商店,从事三产业、外出打工等,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而从事纯农业经营户增收的少且比较艰难,他们主要靠种植业和附带养几头猪,没有其他创收门路。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首要任务是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要从经营制度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宽松等多方面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1.建立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使土地使用权自由合理地流转。

    目前,我市农村耕地的基本经营形式是:家家种点田,户户小而全。这种形式经营规模狭小,不利于种田能手在田土地大显身手。导致农村劳力、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浪费,难以进一步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土地的使用,应打破一家一户的分散化经营模式,打破承包制的“均包”模式,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为了更好地执行土地的合理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应推行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土地经营使用权的流动,使农村土地使用权以转让,转包、出租、抵押、联营入股,反租和倒包等多种形式进入市场,允许村组集体经济组依法将集体土地,荒地、水面等的承包使用权进行拍卖,这样,使土地向种植养植经营能手集中,促进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我市的马水、洲陂、亮源、哲桥等乡镇农民为了提高种田效益,将烟地适当连片集中,一般四到五户的烤烟地租给一户耕种,未种烟的农民获得租金收入,种烟农户比分散经营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要引导和支持农民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协调和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当前普通农产品已供大于求,所以种植业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后,引导农民市场缺什么就种什么,为了增强农业抗卸市场风险的能力,应将分散的经营户或紧密,或松散地联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形成规模,为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

    3.扶持发展龙头企业,走产业化经道路。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据调查,我市大大小小龙头企业有100余个,联结基地面积达近5万亩,带动农户2万多户,销售农产品近一个亿,全市有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大户120余户。但这远远不够,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0%以上,农业户达27余万户,一万户里才有4户经营大户,所以有必要针对市场再发展一批企业,把有些需要扶持的企业在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进行扶持,如余庆的“湘花牌”黄花菜,靠一家一户田地边一点零星的种植来源,紧缺货源时要到其它乡镇甚至其它县市去收购。南京、余庆那么好的土地资源,农民确不知道该种什么,如果在这两个就近的乡镇大力发展种植黄花菜,肯定是一条致富之路。像这样需要指导,需要政策扶持的企业还很多:如蔡伦饲料厂、绿海大米加工厂和永济烤烟种植有限公司等。要大力发展一批农业产、供、销龙头企业,做到公司+农户、企业+农户。发展一个企业、种好一片土地、致富一方农民,充分发挥七岭牲猪运销协会等农业专业协会或农业合作社作用,加快信息交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发展订单农业。

    4.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合理安排和利用农村剩余劳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始终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不断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促使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不仅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新的渠道,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力和外部拉力的作用下,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涌于沿海城市.但还有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就是外出打工的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几年前两手空空去,几年后身无半文回。要解决这外出打工挣不到钱,在家又无事可做的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发展乡村企业和民营企业。我市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并不比沿海地区差,别人能吸纳那么多的外来劳动力,我们为什么就留不住自己的人呢?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观念没有真正更新,思想上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安于现状。我认为,要利用和转移农剩余劳动力,首先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依靠发展小城镇的二、三产业进行转移是最有效的经济办法,改善乡镇企业的布局,乡镇企业应向小城镇集中发展,由此将产生积极的边带就业效应,带动小城镇的第二、三产业发展。其次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利用自种的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再次是对外打工的劳动力应给予关心和扶持,让外出打工人员感觉到娘家人的温暖,多组织一些务工方面的培训,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在打工人员在外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和设法解决。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