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珠晖区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克服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1到9月份,全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6亿元,同比增长3.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250元,同比增长21.8%。
一、运行特点
(一)粮食生产基本保持稳定。今年该区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通过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干部下乡督促春耕备耕、保障水稻种子及其它农资供应、完善育秧机制、抢修水利抗旱救灾等一系列举措,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全区早稻播种面积为1.44千公顷,同比增长2.1%;中稻及一季晚稻播种面积为1.84千公顷,同比增长2.2%;晚稻播种面积为1.44千公顷,同比增长0.7%;产量方面,早稻受天气影响较小,亩产较之去年有所提高,总产量为7971吨,同比增长5%;受夏季干旱影响,中稻及一季晚稻和晚稻亩产量比同期略微降低,但因播种面积保有量增加和抗旱救灾措施得力,总产量保持稳定。其它粮食作物方面,豆类种植面积为0.23千公顷,同比增长4.5%,薯类种植面积为0.29千公顷,与去年持平。
(二)畜牧水产业效益趋好。今年春节以来,全区以生猪为代表的畜牧业价格持续上扬并高位运行,农民养殖积极性较高,养殖效益持续向好。前三季度,全区共出栏生猪17.9万头,同比增长2%;出售和自宰的牛0.02万头,羊0.09万头,均与上年持平;出售和自宰禽产品42.93万羽,同比增长2%;禽蛋产量为1008吨,同比增长1%;出产水产品2531吨,同比增长3%。各类畜牧水产品价格走势节节攀升。特别是生猪收购价,由年初的13.8元/公斤上升为20元/公斤,增长幅度达44.9%。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以一头毛重125公斤的生猪计算,扣除饲料成本1350元,防疫及其他成本150元,仔猪成本500元,可得纯收入500元左右,同比增长43.1%,如果是自繁仔猪,则效益更可观。同时,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区现有常年存栏400头以上规模户62户,非农单位8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湖南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
(三)特色农业生机勃勃。一是蔬菜瓜果引领市场。珠晖区历来是蔬菜瓜果生产大区,在全市同类产品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提高蔬菜种植综合效益,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该区近年来大力实施蔬菜“百、千、万”工程,现已建成芳衡、沿江、东阳渡、花园等6大重点无公害蔬菜基地。截至8月底,全区蔬菜面积达3.12千公顷,同比增加6.3%。蔬菜产量达9.9万吨,同比增长7.5%。瓜果方面,田心礼品瓜等依然走俏市场,各品种西瓜种植面积达0.34千公顷,同比增长3%;葡萄、红提等水果主产区已成功由酃湖转移到茶山坳镇,种植面积达0.45千公顷。同时受天气影响,今年瓜果普遍丰收,且质量较好,预计西瓜总产量达1.15万吨,同比增长3.9%,葡萄总产量达2.25万吨,同比增长6.29%。各种果蔬价格偏好,葡萄均价达6元/市斤,创历史新高。二是休闲观光农业风靡全市。全区现有酃湖渔场、白鹭湖、怡心园等主要休闲度假中心5个,年接待能力10万人次,产生效益上千万元。这些休闲中心形成了竞争互补的关系,白鹭湖的“特”,怡心园的“秀”,酃湖的“水”,珠晖公园的“幽”为主的休闲农业各有特点,相互竞争但又形成了集群优势,提高了珠晖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整体凝聚力。三是以酒、饲料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风生水起,在全市占据半壁江山。天之衡、雁峰酒业、黄龙世家等酒成为本地人就餐不可多得的佳酿,年产值在2.1亿元以上,创新、环球、泰源等几家饲料加工企业,年生产饲料达到100万吨,占全省饲料生产总量的六分之一。
(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据对全区30户农村住户初步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25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18元,同比增长21.78%。工资性收入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农民工资性收入为2995元,同比增长29.06%。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收入为332.9元,同比增长12.84%;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为1619.5元,同比增长39.89%;外出从业收入为1042.6元,同比增长20.13%。随着本地经济的崛起,在家门口打工成为农民新的增收点。同时,受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利好因素影响,前三季度全区家庭经营性收入为3037.7元,同比增长18.16%,其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为2327.2元,同比增长15.47%;第二产业现金收入为228.3元,同比增长20.51%;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为482.3元,同比增长为31.80%。此外,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有力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前三季度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6.3元,转移性收入为190.9元。
二、存在问题
(一)粮食生产实现持续性增长较困难。一是粮食的比较效益依然偏低,虽然今年中央提高了粮食收购保护价标准, 但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 种粮收益仍然偏低; 就今年早稻而言, 每亩投入的种子、农药、化肥、机耕、机收成本近700元,以亩产369公斤、现价2.04元/公斤计算,亩产总收入为752.76元,除去人工成本已所剩无几,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粮食靠天吃饭的本质依然没有完全改变。今年入夏以来,该区遭遇了近40年来罕见的春夏连旱,7月以来,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旱情发展迅速。由于降雨偏少,全区水库、山平塘蓄水率不足35%。8个街道、乡镇(场)大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截至8月1日统计,全区农作物脱水面积达4.5万余亩,农作物减产面积2.57万亩,部分粮食作物甚至绝收。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现有的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够健全,囿于种植面积和种植水平限制,粮食生产实现持续性增长难度较大。
(二)畜牧业生产风险较大。一是市场风险较大。今年生猪价格一路狂飙,全区生猪养殖户受价格驱使补栏积极性较高,规模养猪场也普遍扩大生产规模,生猪存栏数量增多,但如果在技术、资金、管理水平没有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可能带来“生产过剩”的现象,使生猪养殖陷入新一轮的价格低谷,严重打击养殖户积极性。监测显示,近段时间生猪价格就有小幅下跌,由20元/公斤跌至19.6/公斤左右,生猪价格的拐点已经可能出现。二是疫病风险。今年以来,该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疑似病例时有发生,动物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茶山坳镇、金甲岭农场等地作为疫病重灾区,疫情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疫病风险居高不下。三是养殖成本和流通成本较大,抑制了养殖户增收空间。
(三)农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以原始粗放的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生产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组织虽然异军突起,在全区一定范围内存在,但还没有大范围形成磁力场,从主流上引导农民生产和销售。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小农户为主体,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农民依然习惯选择简单的农业经营方式和品种单调的农作物经营,对农业生产经营市场信息缺乏研究,对农业新技术接受慢,生产和交易成本较高,农业效益不容乐观。同时,传统的优势产品如葡萄、蔬菜、生猪等有口碑但没创品牌商标,没有形成产业集成,缺乏精深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以初成品卖出为主,受市场供求关系和季节气候因素影响较大。休闲农业虽然在全市小有名气,但如何保持强势的后劲还任重道远。
(四)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增长难度较大。基于上述成本、天气、生产方式等因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实现可持续增长有一定困难,同时,全区广大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工资性收入上以体力劳动为主,从事工种有限,离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的新型农民有较大的差距,工资水平不高,且受企业订单等因素影响,工资性收入存在不确定因素。此外,从转移性收入中的征地拆迁所得来看,失地农民从某种意义上暂时获得较高收入,但因保障机制还不十分健全,今后生活前景不明朗。而物价的飞涨、人情交往的大笔支出,均使农民倍感不值钱,生活压力较大。
三、形势研判及对策分析
从目前形势来看,全区以中央1号文件为导向,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得到初步改善;同时,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各项惠农措施进一步落实,农民保持较高生产积极性。因此,在不出现大灾害情况下,全年农业生产有望实现平稳发展,农业增加值保持在2.8%-4%之间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以上。
一是要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一方面要抢抓机遇,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今年是水利建设之年,要进一步领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质,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利用冬修水利时机,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完成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和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促使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并注重对农用产品的质量监管,坚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经销商,为农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并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种植水平。
二是要合理引导畜牧业有序发展。应特别注意抓好疫病防控,建立疫情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大防疫经费财政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和疫情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要随时监测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形成正确理性的养殖观念。相关部门要继续强化调控手段,完善菜篮子预警监测体系,加强畜产品的储备规模,在确保市场物价水平和市场稳定供应的同时,促进保护生猪生产平稳有序发展。
三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按照“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注重抓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突出抓好葡萄红提、无公害蔬菜基地、生猪、生鸡养殖基地建设,将土地向大户集中,扩大优质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名优新农产品。要坚持以培育品牌为核心,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积极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同时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共享,优惠供给,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为会员提供服务,使农民成员从合作中得到实惠。在发展休闲农业上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使休闲观光农业保持不竭动力。
四是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使农民既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对农民的要求,又能增强技能,为外出务工奠定基础。还要加大农民的保障力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并要为农民创业搭建平台,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