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总体平稳 增速稳中趋缓
今年以来,我县经济运行稳中趋缓,下行隐忧凸显,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预计全年呈现“低开企稳向上”趋势。
一、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5.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14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0.79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22.62亿元,增长11.2%。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2015年全县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长2%,玉米增长1万亩,增长16.66%,棉花减少3万余亩。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57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猪肉产量4.71万吨,增长3.6%。
(二)工业生产持续下行
一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仅0.2%,产销率达到99.8%,实现出口交货值 0.94亿元,同比增长29.4%。
1-2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9 亿元,同比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9.25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9.78%。
(三)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升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6.7亿元,同比增长31.4%。其中,国有控股投资4.8 亿元,增长 2.9 %;民间投资 21.8亿元,增长4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 81.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3 亿元,同比增长44.2 %;第二产业投资 16.1亿元,增长39.1 %;第三产业投资8.2 6亿元,增长15.9 %。其中工业投资16.1亿元,增长58.7%。产业投资10.7亿元,增长31.2%,占总投资的39.9%。
一季度,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1.36亿元,下降27.6 %,其中住宅投资下降19.3%。房屋新开工面积 6.5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8.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228.1%。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2.1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9.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76.6 %。全县商品房销售额0.53亿元,同比下降79.0%,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75.90%。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0.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2%。3月末,全县商品房待售面积 20.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62%。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54亿元,同比下降67.2%。
(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5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亿元,增长23.1%。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06亿元,同比增长12.3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9亿元,增长11.7%。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11.5 %,商品零售16.82亿元,增长12.5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0.57 亿元,增长23.1%。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2 %,环比增长 12 %。
(五)对外贸易顺差增大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1706万元美元,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1316万美元,增长1.3%;进口390万美元,增长1.3%。进出口相抵,顺差926万美元。
(六)价格水平低位运行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1%。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4%,烟酒及用品下降0.1%,衣着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4.0%,交通和通信下降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5 %,居住下降2.0%。在食品价格指数中,粮食价格指数上涨0.7%,油脂价格指数下降2.9%,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上涨1.4%,蛋价格指数上涨33.3%,水产品价格指数上涨5.5%,菜价格指数下降9.2%,干鲜瓜果价格指数下降5.4%。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5%。
(七)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一季度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2元,同比增长12.1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38元,同比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0元,同比增长12.9 %。
(八)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7%,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 3.3个百分点 。工业内部创新升级步伐加快。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1.5 个百分点。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05倍。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
(九)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一季度,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63.8亿元,比年初增长9.3%,其中,个人存款余额226.8亿元,比年初增长12.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80.5亿元,比年初增长7.0%。存贷比为30.52%。
二、存在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缓慢。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仅增长5.6%,为我县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低水平,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1.4个百分点、2.8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支撑作用减弱。规模工业企业开工不足,部分企业生产出现下滑,库存增加,一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预期目标低9.3个百分点,影响GDP增长3.4个百分点,仅增长0.2%。三是项目建设仍有因难。随着国家用地政策收紧,招商成本高,政府的回报低,资金要素制约大,而且征地拆迁难度大,导致项目建设存在困难。四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防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差、效益低下,农民缺乏稳定增收的基础和保障。五是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为县以外地区创造GDP,由于劳务经济占比较大,不利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三、对策建议
当前,我县虽然有部分指标增幅回落,但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保持总体稳定,需进一步保投资、强工业、促服务业稳定,积极对接国家稳增长各项政策,加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培育,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确保全县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
(一)确保投资稳定增长。新常态下,投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然起着关键性作用,按照大力推动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投资。狠抓重大项目开工率,加大要素保障和工作支持力度,在抓进度、抓重点、抓增量、抓落实上下功夫。继续推进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强化领导责任,落实进度管理,逐一调研了解项目建设困难,逐一帮促解决具体问题,加快在建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进度。二是抓项目招大引强。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工作调度到“一把手”,奖罚兑现到“一把手”;要引进、开工一批新项目,切实增强投资发展后劲,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强化招商引资责任,抓紧跟踪落实已签约项目,建立通报机制,加快督促推动,解决突出问题,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尽早发挥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三是抓资金筹集。与银行进一步对接,争取银信部门贷款支持;积极向上争项争资,争取标准厂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政策性资金;研究用好PPP融资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相关鼓励和保障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继续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优化投资布局,努力培育带动民间投资的新项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教育、能源环保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四是抓征地拆迁。继续坚持从县直机关单位抽调人员参与拆迁,任务包干,责任到人,全力以赴推进征地拆迁,确保高新区征拆任务按期完成。
(二)加快工业提质增效。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发挥园区发展优势,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努力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促进全县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一是发展新兴产业,构筑多点支撑产业格局。着力培育发展以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为主,以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为辅的产业发展规划,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挖掘工业增长新亮点,努力构筑工业多点支撑发展格局。二是加强园区建设,推进工业集约集聚发展。强化产业园区在工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园区规划,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立足产业基础与优势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协同竞争力。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认真落实好相关领域政策,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监测调度,保障生产要素供给,确保核心骨干企业运行平稳。要继续深化企业帮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抱团发展。四是加强优质服务,促进企业良性循环发展。全力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真心实意地主动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融资难等问题,帮助关市铁矿等骨干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切实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以良好的服务水平推动现有工业企业发展壮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三)促服务业发展稳定。经济增长转入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传统的经济增长点进入深度调整,新的增长点加快孕育。我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亟须把服务业作为新增长点培育好,尽快形成新常态下新的生产力。一是依托工业产业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交通、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构筑完整的、统一的和竞争性强的资源配置市场平台。二是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一方面,要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进行改造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健康旅游、养老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优化我县的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创造新的消费群体。一方面,要扩大县城规模,提升城市功能,集聚城市要素,在加大老城区改造升级的同时,结合英南新区建设,合理规划县城功能区,提升城市影响力。加强小城镇建设步伐,扩大服务消费群体,增加服务业就业人口。另一方面,要加快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合理集聚,使进城农民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享有同等权力。加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加快服务业人才培育,着力推进服务业上档次上水平。一方面要加大“招智引才”力度,研究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让其安居创业。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育本土人才。选送一批可塑性强,善于经营的优秀青年到著名院校、企业进行深造,使其尽快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