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衡阳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经营规模稳步扩大,经济效益普遍提高,社会贡献不断增大,为全市经济的转型创新发展之路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基本情况
从行业分布看,2014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39家,涉及10个门类,26个大类和1个中类。分行业门类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8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8家,房地产业30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7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6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8家,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8家,教育31家,卫生和社会工作24家,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家。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33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98.5%,主导地位明显。其中,国有17家,国有独资公司16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17家,股份有限公司13家,私营独资16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98家,其他32家。另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1.2%;外商投资企业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的0.3%。
从区域分布看,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虽分布在15个县市区及市直园区,但主要集中在珠晖区、雁峰区和石鼓区,其中石鼓区53家、珠晖区43家、雁峰区37家,占比分别为15.6%、12.6%、10.9%。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运行特点
1.营业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7.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4%。从营业收入的行业构成来看,总量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全市规上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性行业,该三大行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1.61亿元,占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的85.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最大,达到33.4%;增速方面,除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速下降(-38.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偏低(0.7%)以外,其他行业增速均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增速最高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4.4个百分点。
2.资产规模继续扩大。2014年,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资产合计5267.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3%。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所占份额大,资产总计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99.8%,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仅占0.2%。分行业看,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资产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全市资产总计的比重分别为96.1%和2.5%。
3.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提升。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9.42亿元,增长21.2%,户均营业利润277.79万元,增长21.2%。从行业门类看,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出现亏损外,其余行业均实现盈利,其中营业利润较高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利润分别为7.44亿元和3.24亿元。
4.税收贡献稳步上升。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经营效益较好,创造的税收规模扩大,营业税金及附加、增值税、所得税以及管理费用中税金合计4.17亿元,增长7.5%。2013年8月份正式实行“营改增”政策,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企业由原来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有利于推动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受“营改增”影响,营业税金及附加下降21.8%,而应交增值税增长53.1%。
5.职工薪酬水平明显上涨。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14.70亿元,同比增长24.2%,人均应付职工薪酬为3164元/月。分行业门类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均应付职工薪酬高达5739元/月,卫生和社会工作为3991元/月;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最低,仅1277元/月。
6.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较快增长。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014年,衡阳114家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规上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6.38亿元,同比增长31.9%,增速高于同期全市水平12.5个百分点。
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效应不强。衡阳市服务业企业总体规模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集中度不高,规模效应不明显,缺乏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服务业集团和品牌。2014年,全市339家规上企业户均营业收入3165.55万元,其中营业收入过10亿元企业仅中国移动和衡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两家,过亿元企业仅14家,占比不到5%,收入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12家,占比不足4%,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下的占到70.2%;总资产过10亿的单位只有11家,资产亿元以下企业占总单位数的89.1%。由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问题的制约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抵抗风险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
2.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2014年,全市33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亏损企业数77家,亏损额达7.34亿元,比1-11月增亏0.85亿元,亏损面达22.7%,其中,亏损1000万以上企业8家。影响部分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需求不足,竞争激烈,部分企业为了稳住现有市场份额不惜让利降价;二是企业人工等生产性成本刚性上升,挤占了利润空间,;三是企业融资难,现金周转困难,不得不抬高营业成本。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2014年,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5.15亿元,占88.7%,增长18.6%,连续四个季度低于规上服务业整体增幅。其中,由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销项税抵扣不直接进行营业收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减缓,仅为0.7%,对行业整体产生较大影响。
4.调查范围暂未实现全行业覆盖。从统计口径看,纳入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畴的32个行业大类中,目前27个行业大类涉及统计报表单位,铁路运输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水利管理业、社会工作等4大行业暂无没有符合入库条件的单位,以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不能全覆盖调查行业。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统计划分范围限制,导致“先天性”空缺,如铁路运输业等,另一方面,衡阳对服务业市场的培育和招商引资,还存在“后天性”不济,企业规模小,达不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统计标准,导致“暂时性”空缺。
四、推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针对当前服务业发展整体回升态势,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1.增强保障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放宽服务业对外资和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平等进入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导服务业投资方向。加快落实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及土地使用政策,采取多种方式为服务业企业提供规范的信贷融资服务,完善对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奖励、补助、贴息等政策,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2.加大培育力度,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政府应以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在企业开拓市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融资重组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大型企业或集团,以作为行业标杆,引导集聚发展,壮大旅游、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重点行业的整体实力。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各项工作,加大对“个转企、小升规”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个体转为法人企业。
3.加强产业关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立足于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更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努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要继续大力推动“主辅分离”措施,推进规上服务业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具体地,要引导推动规上服务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等方面,将核心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独立的企业,以核心竞争优势融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二、三产业的融合与“无缝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