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衡阳市2014年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17 00:00      来源:     浏览量:
字体:

2014年,衡阳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畜牧业生产发展形势总体向好,呈现平稳发展态势。现就衡阳市畜牧业生产基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简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4年,衡阳市大牲畜存栏29.81万头,其中牛存栏29.49万头,同比增长3.0%,牛出栏13.59万头,同比增长3.0%。生猪存栏566.47万头,同比增长1.5%,生猪出栏996.43万头,同比增长2.0%。家禽存笼6636.11万羽,同比增长3.0%,其中鸡存笼4727.01万羽,同比增长0.1%,家禽出笼10452.24万羽,同比下降3.4%,其中鸡出笼7223.83万羽,同比下降3.1%。山羊存栏51.89万只,同比增长2.8%,山羊出栏62.52万只,同比增长3.9%。

 全市肉类总产量90.75万吨,同比下降0.8%,禽蛋总产量22.89万吨,同比增长2.6%。

 二、基本特点

(一)生猪市场持续低迷,部分养殖户持续亏损。

2014年,衡阳市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市场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一再受挫,部分规模户选择了清空猪栏和退出规模户等方式消极应对,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降低了猪肉消费水平。据城市居民住户调查,高收入分组人群2014年人均猪肉消费量比上年下降5.5%,与之对应的是奶和奶制品比上年增21.1%,鲜菌比上年增30.3%。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入,对传统过年必备熏腊制品的习惯冲击巨大。二是衡阳作为全省的生猪大市,缺少与之配套的覆盖全国的肉制品深加工企业,屠宰加工产业化水平仍相对较低,外销无价格优势,内销竞争压力增大。三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消费者食用猪肉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即便是低价、等价出售也无人“响应”,多数养殖户的苦心经营付诸东流。

   (二)牛羊生产形势喜人,但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肉类消费结构的调整,羊牛肉消费持续增长,市场上牛肉、羊肉供应偏紧,价格呈现高位运行并有不断上扬态势,养殖效益日益看好。生猪市场的持续低迷也为牛羊生产创造了条件,部分养殖户弃猪购牛羊,存栏快速增加。但由于牛、羊繁殖较慢、生长周期较长,加之国家对牛、羊扶持政策较少等原因,牛羊肉供不应求。

   (三)家禽生产有所下降。

    受禽流感冲击的余波还在,至今世界各地仍有零星发作,养鸡户心有余悸,补栏的积极性受挫,导致家禽出笼下降。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畜牧业保障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畜牧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畜牧业生产、销售、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分配严重失调,整个畜牧生产环节周期长,风险大、效益差,饲料、屠宰、运输、销售等环节处于盈利、而生产环节处于微利、保本或亏损,养殖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二是畜禽养殖市场风险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市场影响的因素较大,使得一个产品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大家都抢着“生产”,而行情较差时,就不得不宰杀母猪自保,从而造成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的交替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是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动物疫病日趋复杂,再加上动物疫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防控体系脆弱,防疫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加之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频繁流动,防堵动物疫病防不胜防,新疫病、新的食品安全时有发生,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养殖企业贷款融资难。由于畜牧业规模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加之申请手续繁琐,金融机构对养殖企业放贷门槛高,造成养殖企业融资贷款难,养殖户扩大再生产十分困难,严重制约着畜牧业发展。

四、几点对策与建议

2015年是畜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央各类涉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结合“菜篮子”、“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养殖发展”等项目资金扶植,衡阳市将要通过立体化、多层次的补助与扶持,推动全市畜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搞好正确引导,应对市场变化。

 针对当前生猪市场价格仍处在低位的现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市场监测,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判断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应对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生猪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亏损,增加收入。一是调整生猪生产结构和规模,淘汰劣质品种,更换优良品种,不等价,不压栏,对育肥猪做到适时出栏;二是保护和发展母猪,提前兑现能繁母猪补贴,防止养殖户宰杀良种母猪,加强品种改良,调高良种比重和生产力;三是科学搭配饲料,降低生产成本;四是发挥山区优势资源,鼓励发展草食畜禽养殖,确保畜牧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降低畜禽养殖风险,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一是合理引导养殖户科学养殖,适时补栏,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有效提高母猪受孕率、产仔率和仔猪存活率,减少疫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增强养殖场抗风险能力;二是积极推进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搞好信息资源开发,建立科学、及时的生产统计和预测预警体系,及时采集、剖析、揭晓预警信息,指导养殖户调整生产结构,实现市场均衡供应,降低养殖风险。

   (三)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对畜产品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销售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同时不断加大防疫投入,加强基层防疫网络建设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好产业扶持政策。

 积极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导向,金融资金投入为重点,社会投入为主体的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新机制。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畜牧生产贷款优先安排,资金重点保证;对重点养殖户实行利率优惠贷款,或政府贴息扶持;在保证对贷款用途进行认真审核的前提下,建立贷款审批绿色通道,提高贷款发放效率。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