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2023年衡阳市规模工业用水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24-02-29 11:05      来源:衡阳市统计局     浏览量:
字体:

2023年,衡阳市规模工业企业取水量缓慢下降,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优化,重复用水率提升,但重复用水覆盖面较小。工业企业在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上仍然任重道远。

一、主要特点

(一)工业取水总量缓慢下降

2023年,衡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取水总量27386万立方米,同比下降0.02%。其中,地表淡水24040.77万立方米,地下淡水294.65万立方米,自来水2796.36万立方米,再生水155.87万立方米,雨水、矿井水和其他水98.35万立方米,主要为地表淡水使用量下降导致,同比下降0.12%,拉动规模工业企业取水量下降0.09个百分点。

外供水量20880.79万立方米,同比下降1.5%,用新水量为6505.2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5.2%,用水结构待优化。

(二)工业用水集中度较高

2023年全市规模工业37个行业大类中,工业取水量超过500万立方米的行业有5个,分别是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总计取水量达25339.1万立方米,占全市取水总量的92.5%。

(三)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尚有优化空间

按照取水消费量测算,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用水比上年下降7.9%。37个主要行业里,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的有21个,过半数。在全市五大耗水量较大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7.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0.8%,但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9.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3.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5%。

全市有4个县市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是石鼓区、蒸湘区、松木工业园、衡山县;37个主要行业中,有18个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部分县市区及行业用水情况尚有提升空间。

(四)地区用新水量差距较大

2023年,城区用新水总量2734.45万立方米,占全市取水总量42%,其中城区中用新水量最多的珠晖区(785.83万立方米)与最少的石鼓区(11.04万立方米)相差774.79万立方米;县市中最多常宁(1169.75万立方米)与最少的衡南(121.27万立方米)相差1048.48万立方米。

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重复用水覆盖面小

202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重复用水52571.6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8.3%。重复用水率89%,较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工业重复用水的企业170家,只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1.9%,近九成企业无重复用水。数据显示,全市重复用水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共有3家,只占重复用水企业数的1.7%,但累计重复用水量为44045万立方米,占全市重复用水量的83.8%,工业重复用水量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三个行业中。

(二)非常规水源的利用程度偏低

2023年,全市雨水收集利用企业仅17家,雨水收集利用量29.18万立方米,同比下降33.1%;再生水利用企业共2家,再生水利用155.87万立方米,增长2.6%。雨水收集和再生水利用总量同比减少5.4%,占用新水量的比重只有2.8%,利用程度较低。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一是加强节水技术的研发。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展研究,探索出适合工业用水领域的创新技术。例如,开发高效节水设备、推广智能节水控制系统等。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的合作,共同开展节水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二是推动工业企业采用节水设备和工艺。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鼓励工业企业购买和安装节水设备,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同时,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业企业对节水设备和工艺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其主动采取节水措施,建立示范工程和成功案例,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三是建立用水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工业企业的用水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鼓励工业企业采用循环水系统。循环水系统是指将用过的水进行处理后再次利用的系统。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鼓励工业企业建设和使用循环水系统。此外,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工业企业了解和掌握循环水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技术。

(三)开发非常规水源

通过探索利用雨水、废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可以减轻对传统淡水资源的依赖,提高工业用水的可持续性。鼓励工业企业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激励。加强雨水管理和利用的技术研发,提高雨水的收集效率和利用率。同时,加强废水、再生水等的处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处理效果和再利用率,减少对新水的需求。

(供稿:能源科魏荣丽)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