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公报 
衡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7-03-13 16:45      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浏览量:
字体: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衡阳,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经济发展加速提质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67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幅快0.8个百分点比全省增长速度快0.2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58.1亿元,增长3.7%二产业增加值272.06亿元,增长16.9%三产业增加值241.91亿元,增长13.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0057元增长11.5%。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改善企业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3.56亿元增长22%,实现利税30.55亿元增长28.5%。全市税收收入达到36.73亿元增长31.07%。据快报统计全市财政总收入40.03亿元,增长2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03亿元,增长24.6%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4:38.5:36.1调整为23.5:40.5:36.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6.7%,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82.5亿元占GDP56.9%,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非国有经济投资125.15亿元增长39.8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4%招商引资、民间融资的能力增强。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由上年的5.2%提高到5.96%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全市城市化率37.0%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全市县域经济增加值525.43亿元增长11.2%,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增强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391万人本年新增就业人员6.17万人,增长6.4%其中城镇新增5.82万人,增长7.8%下岗职工再就业4.62万人,增长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2006年,消费品价格走势先抑后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9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四季度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影响,同季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29%。全年农产品价格上涨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3.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0%

    为民办8件实事全面和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为民办8件实事23个考核项目以及市委、市政府增加的背街小巷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爱民房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和超额完成。其中建成县到乡镇公路123.4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154.3%;建成乡镇到村水泥路1513.3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159.3%;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4.07万平方米为目标任务的123%;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人数2.2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0.4%;改扩建乡镇卫生院86所扩建敬老院24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818人城市背街小巷改造36条。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升级的难度较大;劳动力资源和需求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困难弱势群体、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仍有一定的困难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值25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种植业115.88亿元,林业7.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7.4%;牧业106.43亿元渔业17.36亿元,分别增长3.9%和5.2%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42.4千公顷,增加0.58%其中优质稻238千公顷,增长4.69%棉花种植面积12千公顷,增加1.9%油料123.3千公顷,增长4%蔬菜100.8千公顷,增长2.5%受强台风“碧利斯”和多次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全市185.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93.3千公顷农作物绝收,粮食产量有所减产粮食总产量326.54万吨,减产2.75%其中稻谷300.9万吨,减产3.03%出栏肉猪893.64万头,增长2.2%出笼家禽8730万羽,增长5.6%水产品23.99万吨,增长4.0%

    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市直接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成品油价格改革综合补贴1.49亿元;争取粮食风险基金、产粮大县奖励金、粮食直补资金1.66亿元用于7个产粮大县的种粮奖励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拨付退耕还林、上级建设资金、农土资金、国土整理等资金1.22亿元整治粮食生产基地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争取上级救灾资金1.1亿元用于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2006年全市共投入6亿元财政性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投入4.34亿元建设通乡公路、通达公路、通畅公路投入2019万元,修建了42个乡镇客运站新建了9598口农村沼气池和68处农村引用水工程。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2995万元重点扶持了怡绿茶业、绿海米业、湘竹木业、金鹏草席等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年末实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58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家省级9家,国家级1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6.8亿元,实现利润342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3%和18.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46.74亿元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8.9亿元增长23.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61.33亿元,增长19.21%股份制经济88.84亿元,增长33.28%重点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五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76.43亿元增长30.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5.25%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27.39亿元,增长28.9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7.68亿元,增长42.8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66亿元,增长28.82%输变电设备制造业10.9亿元,增长40.3%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6.8亿元,增长16.3%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全市原煤产量892.8万吨,增长11.53%钢材91.09万吨,增长30.17%十种有色金属8.34万吨,增长29.37%变压器3469万千伏安,增长22.36%原盐、饮料酒、发电量、水泥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83.96亿元,增长37.64%产品产销率达到99.73%;实现利税30.55亿元增长28.6%;实现利润13.56亿元增长22%,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分别下降14.3%和5.9%综合效益指数上升25.1个百分点。

    工业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取得成效2006年,全市制定实施了推进循环经济工作意见组织开展了万吨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狠抓了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及重点节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和综合利用取得成效。全市每万元产值用电量下降15.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7%;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5.32亿元,增长5.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29万平方米,增长2.5%竣工面积508平方米,增长9.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保持适度规模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7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城镇以上123.15亿元增长14.1%,农村投资54.51亿元增长30.4%。在城镇以上完成投资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2.51亿元,下降12.8%国有经济投资33.44亿元,下降24.9%非国有经济投资89.71亿元,增长41.6%

    工业投资力度加大结构优化。全年工业投资68.11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占城镇以上投资55.4%其中重大工业项目60个,完成投资30亿元年内竣工达产项目22个,新开工项目25个衡钢管材加工、湘能金杯电缆光纤测温复合交联电力电缆、镭钼科技连续全流程自动检测和控制等一批技术上领先、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低能耗、污染少的产业项目相继达产或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7.3亿元增长32.4%,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176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23项,国内领先水平106项填补省内空白的47项。

    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项目速度放缓全年用于能源、交通、环保、教育等基础设施投资36.52亿元,比上年减少14.7%其中能源投资下降20.8%,交通投资下降26.1%环保投资下降63.1%。但城建设施投资增长10.5%水利投资增长115.4%,通讯投资增长51.3%

    房地产开发产、销两旺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59亿元,增长14.1%增幅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商品房竣工面积136.32万平方米增长38.1%;商品房销售面积107.85万平方米增长24.9%。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28.0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7.37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1.08亿元,增长14.1%其中城市130.02亿元,增长15.1%县及县以下101.06亿元,增长12.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89.17亿元增长13.6%;住宿、餐饮业40.73亿元增长16.5%;其他行业1.18亿元增长5.3%。从商品种类来看汽车类增长30.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5.2%食品类、衣着类、书报杂志类、家具类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大型超市和商品交易市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限额以上批零贸易零售额38.19亿元,增长18.3%占批零贸易额的20.2%,增幅比限额以下零售企业高5个百分点

    餐饮市场继续保持红火态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旅游、休闲、娱乐、聚会等消费成为时尚在外住宿就餐人数越来越多。2006年住宿餐饮达40.73亿元比上年净增5.77亿元,拉动消费增长2.82个百分点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84亿美元增长70.1%,其中出口4.42亿美元增长82.2%;进口1.42亿美元增长41.2%。在出口商品中一般贸易出口4.29亿美元,增长76.5%从出口的地区看,美国、印度、欧盟、乌克兰、加拿大等国的贸易保持活跃态势

    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绩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0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04亿美元增长18.4%。其中独资企业项目74个引进资金1.91亿美元,增长19.4%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3.6%。全年引进内资项目591个合同金额202.3亿元,实际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各工业园区引进项目120个入园项目签约资金总额达99.52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9个1亿元以上项目15个。

    旅游业迅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79.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7%境外入境人数5.95万人次,增长14.9%国内旅游收入33.05亿元,增长20.0%

    旅游产品不断升级和创新蔡伦纪念园、南岳第一峰、岐山、罗帅故居、中国印山5个3A级旅游区和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2A级旅游区通过省旅游局专家组详审,正式授牌夏明翰故居等7个2A级景区建设已基本完成。全市涌现了一大批“农家乐”休闲旅游景点新增了珠晖区花果山、雁峰区茶园村、衡南工联村、宝盖村4个“省级旅游示范点”。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石鼓书院重建工作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即将向社会公众和游客开放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6895公里其中境内高速公路251.98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8.15万辆增长3.03%,其中私人轿车2.76万辆增长17.75%。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43.74亿吨公里增长30.3%;公路客运周转量32.96亿人公里增长4.9%。

    邮电通讯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0.84亿元,增长27.26%其中邮政业务1.85亿元,增长16.12%电信业务总量28.99亿元,增长28.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4.21万户,增长3.08%移动电话用户108.59万户,增长11.42%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15.27万户,增长36.94%

    八、金融与保险

    金融平稳运行存款大幅上升。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72.3亿元,较年初增长20.0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5.15亿元,比年初增长30.0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0.29亿元,增长17.84%货款增长趋势减缓。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6.77亿元比年初增长8.79%。

    从贷款投向来看首先是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年末农业贷款余额41.67亿元比年初净增4.94亿元,占全市本年新增短期贷款的33.45%为衡阳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质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服务。其次是加大了对重点工业企业的投入金融机构工业短期贷款余额31.09亿元,主要投向了能源、电力、先进制造业等行业国家重点宏观调控的行业贷款有所下降。

    全市各项外汇存款8242万美元比年初减少80万美元,外汇贷款2512万美元比年初减少1354万美元。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稳步提高经营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市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5.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实现盈利4.3亿元,增长82.2%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7%其中寿险收入9.57亿元,增长20.57%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22亿元,增长20.9%财产险收入2.75亿元,增长15.3%各项培付支出3.28亿元,增长24.6%其中财产险陪款2.03亿元,增长34.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和科研单位135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5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5万人;农业技术人员0.38万人其中国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7万人。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68亿元

    科技项目实施有新突破全年完成国、省科技计划立项共48项,超额完成23项其中列入国家科技计划15项;列入省计划33项安排市科技计划项目212项。全市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项

    科技自主创新有新起色全市有11家企业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14家通过了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验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特变电工公司申请专利86项专题授权63项,获优秀专利奖1项衡钢集团成功研发HS系列经济型油井管、泄压射孔枪管、J55、N80-1套管技术项目39项,开发新产品2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146项、亚新科、北方光电、衡阳电缆、水口山、中钢重机、农科所、蔬菜研究所等单位都涌现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全年专利申请量447件授权专利112件。签订技术合同130项合同成交金额1.01亿元。

    教育事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提高0.2个百分点在校学生辍学率0.9%,下降0.3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7%,上升0.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全年招收研究生556人在校研究生1520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7.9%和61.5%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71万人,增长4.9%普通高中招生4.95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2.2万人增长0.9%。初中生在校学生3.16万人增长1.28%,小学在校学生48.51万人增长0.48%。

    2006年全市着力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费金额达2910万元,使10多万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受益以落实8件实事为契机,完成了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造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达14.07万平方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得到发展年末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1座纪念馆4个。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文艺创作表演成绩斐然全市整合组织优秀创作人员创作了《芝麻官打假》、《椅背峰下》、《远山的钟声》等6部戏剧新品。共获全国性金奖2个省级金奖4个。组织文艺团体参加歌曲、舞蹈、戏曲等各类比赛共获国家、省级金、银、铜奖16个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成功地举办了庆“七一”《歌颂共产党、唱响正气歌》大型歌咏比赛活动各种广场文化、旅游文化、节日文化、文化“三下乡”、“三贴近”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高潮迭起,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以影视、戏剧、培训、歌舞、娱乐场所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测算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广播电视较快发展全市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3%。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7%,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的进展全市150个50户以上的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和375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实现了村村通。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5.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5.06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96个,拥有床位1.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2.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94万人注册护士0.64万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拥有乡镇卫生院224家,乡镇卫生技术人员0.67万人床位0.24万张。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3个县覆盖农村人口330万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172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竞技体育保持了全省先进水平,在全省第十届运动会上夺得了77.25枚金牌居全省第三位,衡阳藉围棋九段罗洗河、健美运动员何世剑分别获得了世界冠军在多哈举行的第十五届亚运会上,衡阳籍运动员夺得2枚金牌、2枚银牌的好成绩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市以“奥运与全民健身同行”为主题先后举办了“迎奥运”长跑、第十八届中老年篮球赛、蒙牛<城市之间>全国80城市全民健身展示等12项全市性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参赛群众达到245万人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建设占有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基本稳定。2006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展整理复垦实现新增耕地9068亩,建设占用耕地2465亩连续6年实现占补平衡。全市基本农田稳定在304千公顷

    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全市共取缔“小煤窑”、“小采矿”企业50多家。对矿产资源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滥采乱挖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6年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7.99%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45天;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都控制在标准之内市城区工业废水排放量2381万吨,达标量1968万吨排放达标率达到82.98%,城市污水处理量达到23.6%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26.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4%,其中城镇人口268.81万人乡村人口457.6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0.06%和下降4.33%其中15-64岁人口512.91万人,占总人口70.6%65岁以上71.27万人,占总人口的9.8%全年出生人数8.64万人,出生率为11.95‰死亡人口4.87万人,死亡率达到6.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670万人全市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6512人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224人按标准发放扶助金。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1元,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其中工薪收入6377元,增长7.45%经营净收入419元,增长68.95%财产性收入208元,增长3.4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265元,增长1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2%其中工资性收入1198元,增长19.8%家庭经营收入2313元,增长4.93%

    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936元,增长1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其中食品支出2789元,增长15.97%衣着805元,增长31.75%交通及通信支出688元,增长29.1%居住支出603元,增长9.24%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0.21%。平均每百户拥有轿车、家用电脑等耐用消费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17元增长10.61%,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0%下降2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电话、手机等耐用消费品数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61.1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0%其中职工44.56万人,增长12%离退休人员16.58万人,增长5.5%社会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参加失业保险42.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参加医保人数46.26万人增长9.0%。领取失业保险人数8.52万人增加61.97%。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2.18万人增长1.7%。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社区综合服务事业等都有较快发展

 

    注:①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②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③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前年度按衡阳市市区居民调查统计本年度包括县城区居民调查。
        ④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6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