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快讯 
2003年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综述
发布时间:2016-06-08 00:00      来源:办公室     浏览量:
字体:

    2003年,衡阳市各级各部门始终遵循市委、市政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7亿元(不含跨区项目),同比增长19.96%,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是近五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投资对当地GDP贡献率为40.0%,投资率为25%,拉动GDP增幅4个百分点,为衡阳市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主要特点是:

    一、国有及其他投资大幅度增长。

    2003年,衡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6%,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增幅达到了30.02%,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10个百分点。其完成额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62.27%,同比上升近5个百分点。从全年的走势看,1-11月的月度资料表明,国有及其他投资的上升幅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强势上升,高位增幅,是近几年少有的特色,可见,国有及其他投资不仅是衡阳市的投资主体,而且是拉动衡阳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二、投资规模扩大,生产性建设加强。

    2003年,从衡阳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及其他投资规模看,全年有施工项目777个,与上年同期持平,但计划总投资高达192.5亿元,同比增加45亿元,增长30.07%,平均每个项目由上年的1904万元上升到2477万元,增加573万元,超历史之最。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重点是生产性建设。据统计,本年施工房屋面积211.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37%,其中:住宅71.54万平方米,下降0.08%,全年购置设备及工器具投资达21.85亿元,同比增长47.98%,两组数据表明,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投资主体已逐步转向城市基础设施及企业生产的良性轨道。特别是一大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机械设备添置和更新,有力地促进了衡阳市工业生产向前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化总体水平提高。

    雁城是一座古城,要将古城改造为现代化文明城市,任务艰巨。然而,市委、市政府为创造文明城市,下决心花大力气改变城市面貌,收到良好的成效。2002年,在“政府筹划,业主实施,市场运作”新的投资模式下,成功地改造了衡阳广场、莲湖广场、岳屏广场及蒸湘北路。2003年,市政府又将衡阳市基础设施作为创造文明城市重点工作来抓。在全市48个重点项目中,有19个项目是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计划投资达36.06亿元,至年底实际完成32.46亿元,同比增长38.37%,占国有及其他投资的47.08%。也就是说,在衡阳市国有及其他投资中,有近一半的投资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衡阳第一路”——解放路改造、船山路改造及光明街改造,西外环线、1814鸡市线建成通车,东外环线、衡大高速的快速建设等,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雁城带来可喜的变化,而且增加了城市亮点,打开了城市对外窗口,为外界认识衡阳、关注衡阳、投资衡阳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更新改造强势上升,重点转向于制造业。

    “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只有工业发展了,城市才会有竞争力”。这是贺仁雨市长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的。2003年,衡阳市工业正是根据贺市长这一发展思想而加大投入。全市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2.35亿元,超年初计划17.63%,同比增长36.1%,其增幅高于国有及其他投资6个百分点,高于全社会投资16个百分点,占国有及其他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更新改造投资70%投向于制造业,全年用于制造业投资15.52亿元,同比增加6.68亿元,增长75.57%。在制造业投资中,具有以下特色:钢材加工行业重点投入,汽车行业渐成规模,食品加工行业强势上扬,输变电设备稳中有升,有色金属采选冶炼行业加大投入,以上5大行业目前是衡阳市工业投资的重点,共完成投资10.34亿元,占制造业的67%。由此,一批做大做强的优胜名牌企业应运而生,如:祁东黄花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企业发挥了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的作用,通过近两年的技改投入,投资了1.39亿元,新建一条现代化的脱水黄花菜加工生产线,生产出远销国内外市场的“映武牌”黄花菜,创下了衡阳市食品加工行业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成为全国最大的黄花菜加工销售基地。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火爆。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衡阳市住房消费正在从生存型转向舒适型,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解决“有无住房”的问题,而开始追求居住质量和生活品位。继衡阳市2002年房地产开发销量大增的好形势,又迎来了本年度投资火爆的局面。200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51亿元,同比增长56.1%,是衡阳市全社会投资中增速最快的产业。其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达到43.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4%,占本年竣工房屋面积一半以上,房地产开发是处于衡阳市历史上最旺盛时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开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已逐步从旧城改造转移到开发区,并延至乡村。二是被开发的对象发生明显变化,从单纯开发商住楼转向开发专业性市场及城市基础设施。三是被开发的项目由低处向高处发展,25层以上的高层建设象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四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强做大的气势更浓。总之,衡阳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创造文明城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六、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始起步。

    在全市重点投资计划中,2003年的30个新开工项目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可见,衡阳市已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据调查,计划总投资1.2亿元,规划用地3000亩的衡阳县高科技农业现代化示范园,于2003年3月初正式动工兴建。该园由科研、生产、办公三大部分组成,内设六大功能区。该示范园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经营,土地使用权流转”四大运作机制,计划三年时间建成。至本年底,衡阳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完成投资3500万元,其中:投资0.22亿元的咸水农业园区已基本完成。

    几点建议:

    1、严格按文明城市的高标准来建设衡阳,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和违章建设。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正处于建设的高峰期,特别是市政府、市委办公大楼迁至开发区后,各房地产开发企业紧紧盯住这一黄金宝地,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然而,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和工业园区双重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是否按文明城市的基本要求来设计、规划、建设,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严格把好建筑质量关,随着衡阳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容速度加快,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体,我们不能只求进度,不求质量,在施工行业中,广泛开展“质量万里行”活动,确保安全生产、质量第一。2003年,衡阳“11.3”特大火灾事件,给我们乃至全国建设领域留下一个深刻的血的教训。如果说,我们对每一个投资项目,每一项建筑工程都严格地按照规划,设计工作要求进行施工,牢牢地把握住质量关,那么,“11.3”事件就完全可能避免发生。因此,全市各建设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始终遵循“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做到警钟长鸣。

    3、采取积极措施,正确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民间投资是衡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鼓励农村集体个体的投入,面对广阔的农村,国家的投入毕竟有限,充分利用民间投入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其次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鼓励市内外所有民营企业积极扎根衡阳,加大投资力度,为衡阳经济发展作贡献。

[衡阳市统计局 周美英 供稿]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