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转折之年。从这一年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进一步得到了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预计测算,全市生产总值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增幅比上年高0.5个百分点,为近十年增幅最快的一年。其中一产业151.4亿元,增长3.5%;二产业270.7亿元,增长17.9%;在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增长18.8%。三产业244.9亿元增长11.9%。所谓平稳,就是全年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增幅在11.5%到12.0%之间波动。所谓较快,同历史上比较,虽然是近十年来增长较快的一年,但与全省其他市州比较,增幅排位处于中下水平(第八位)。
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
(一)农业生产平稳,增幅回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所降低。今年的农业生产由于连续遭遇自然灾害的影响,去年遭遇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低迷等等因素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回落。1-9月份一产业增加值98.99亿元,增长3.2%,预计全年一产业增加值151.4亿元,增长3.5%,较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较上年下降14.5个百分点,农业增幅的回落主要表现在部分农产品产量下降或增幅下滑,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326.53万吨,比上年减少9.25万吨,其中早稻减产7.1万吨,晚稻减产3.42万吨。部分经济作物产量下降,增幅下滑。畜牧水产增幅回落,预计生猪、家禽出栏出笼量增幅在3%-4%之间,水产品增幅在4.5左右。
(二)规模以上工业的强势增长,拉动第二产业大幅上升,对GDP增长形成有力支撑。预计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可达到270.7亿元,增长17.9%,比上年高0.6个百分点。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4%,比上年高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3%,同比高11个百分点。而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规上工业的高速增长,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69.89亿元,增长36.12%,完成工业增加值146.9亿元,按照省局给定的折算系数打折后,增幅达到23.3%。
(三)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功不可没。全年预计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4.9亿元,增长1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4%,比上年高7.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幅月平稳保持在13.8左右,服务业增幅在14%以上,根据地税局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服务业的税收收入增幅在40%以上,表明衡阳服务业发展迅速。
根据上述三大产业的增长因素分析,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0.26个百分点;二产业拉动6.77个百分点;三产业拉动4.97个百分点,全年增长12%的目标可望实现。
二、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增强
衡阳通过前几年的大规模技术改造、招商引资、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企业改制、发展民营经济等,积累的能量正在逐步释放,内在活力正在逐步显现。
(一)县域经济活力增强
今年1-9月份,全市县域GDP总量达到358.49亿元,增长11.2%,比上年同期快0.4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总量76.4%。县域工业、建筑业、商贸物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县域财政、税收都创出历史新高。今年前11个月,县域财政总收入20.3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4.59亿元,增长29.23%,高于全市总水平1.6个百分点。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仍然实现了高增长,没有二、三产业经济的支撑是不可能的。财政税收的质量也比较高,国税收入增长35.01%,地税收入增长42.14%,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工商税收的增长,表明县域经济的活力明显增长。
(二)工业经济的活力增强
工业经济活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增规模企业数量增加较快,经过严格的审查核定,今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有693家,比上年同期多41家。(今年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关闭了小煤窑、小冶炼企业40多家,有50家经审定达不到规模企业统计标准被剔出了规模笼子。)规模企业的迅速成长为工业经济增添了活力。二是国有企业改制取得新的进展,盘活了部分闲置资产,救活了部分企业。如原衡阳冶金、纺机、纺织印染等大型企业。三是形成了一批骨干新型工业企业和产业集群,如衡钢、特变电工、大唐耒阳电厂、水口山、白沙煤电、建滔化工等,今年的产值增幅都在40%左右。四是企业内部消化能力增强,今年上半年,原油、有色金属、原煤等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挤压了利润空间,但企业通过节能降耗、压缩生产成本开支、盈利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1-11月份,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9%,实现利税增长32%,综合效益指数上升了近30个百分点。
(三)民营经济充满活力
近年来,全市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民营企业向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延伸,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今年前11个月,规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96.51亿元,同比增长28.0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6%,比上年增幅高5.3个百分点。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娱乐业领域,民营企业占绝对优势。如各大超市生意火爆,香江百货、泰阳商城、国美电器等零售额增幅增在20%以上。
(四)外向型经济比较活跃
今年前10个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5079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其中出口38248万美元,增长75.8%,进口12547万美元,增长28.1%。创下历年来衡阳出口新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各大招商引资会捷报频传,今年前11个月共签订外资合同88项,合同利用外资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4亿,分别增长37%和14%。实际利用市外境内资金增幅在20%以上。
(五)投资领域仍保持活跃态势
今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缩紧信贷闸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但仍保持了一定的增幅,前11个月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96.41亿元,增长8.5%,包括跨区项目,预计全年可达到120亿元,增长13%,比上年增幅回落2个百分点。从投资项目情况来看,施工项目个数、本年新开工工业项目个数都减少了三分之一强以上,但是重大工业项目仍具有一定的规模,前11个月累计,全市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69个,投资总规模128亿元,其中2006年新上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31个,投资规模49.4亿元。今年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额约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三、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主要表现在财政增效、企业增利、居民增收上。
(一)财政入库创历史新高。1-11月全市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34.61亿元,同比增长27.64亿元,总量和速度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05亿元,增长26.63%,上划“两税”收入9.29亿元,增长39.27%。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入库13.49亿元,增长32.43%,非税收入7.55亿元,增长17.44%。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税收的增长。从各县市区财政增长情况来看,县(市)好于城区,七县市除祁东增幅稍低外,其余6个县市都在全市水平之上,衡南县累计收入2.78亿元,同比增长41.7%,全年有望突破3亿元,进入全省强县。常宁、衡东增幅均在35%以上。全市预计财政总收入有可能达到40亿元。
(二)工业企业利润保持大幅增长。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0%;实现利税27.16亿元,增长32.0%。从金融机构存款情况看,企业存款比年初净增了20.65亿元,增长28.25%。相关数据表明,企业微观经营状况继续得到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前11个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73元(包括县城),增长9.0%。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77元,同比增长10.99%。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35元,增长10.5%,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综上情况表明:2006年衡阳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了一个好头。但是经济运行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主要指标的增幅在全省比较靠后。从前三个季度的排位情况来看,GDP增幅比全省总水平低0.2个百分点,在14个市州中排名第8位,比一点一线地区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城镇以上投资完成额比全省总水平低11个百分点,在全省排10位,比一点一线地区水平低5.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全省低1.6个百分点,排13位,比一点一线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虽然比全省水平高5.6个百分点,全省排第4位,但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排全省第7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居全省第11位。
(二)投资形势不容乐观,重点项目进度完成情况不理想。全市69个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工业投资在建项目中,1-10月累计完成投资34.36亿元,完成进度计划的53.9%,同时本年新开工项目比上年减少了38%,重大项目的储备也明显不足。衡阳经济是一个靠项目、靠投资拉动的投资扩张型经济,如果投资回落,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三)经济发展环境还是不尽如人意。一是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例如土地征用、项目报建手续复杂、时间较长、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二是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主要表现在供电、供水、道路等不配套,例如“新澧化工”与107国道连接,“三安矿业”省道压矿改道,“锦轩化工”三通,祁东神龙矿业供电等,影响项目竣工、投产的进度;三是施工环境不理想,突出表现在项目周边关系难以协调,阻工现象严重。例如“建滔化工”、“三安矿业”、“南风化工”等企业都遭遇到村民强揽工程,达不到目的就阻工等问题。
(四)国家宏观调控对衡阳经济带来的冲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把“双刃剑”,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无疑是重要的战略举措,但是目前对衡阳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较大冲击,衡阳受冲击较大的一是相继关停了40多家小煤矿、小水泥、小冶炼等“五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增长。二是受信贷调控的影响,部分企业出现资金短缺,投资单位资金到位不足。1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63.8亿元,比年初净增103.98亿元,增长18.6%,创历年存款新高,而各项贷款新增只有27.04亿元,增长9.91%,存贷比仅为45%,创历年新低,工业短期流动贷款下降9.7%,技改贷款下降12.54%。信贷紧缩不仅影响当期的经济增长,而且将会影响今后的发展后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