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发布时间:2019-01-19 08:24      来源:市农机局     浏览量:
字体:

  近年来,全市逐步建立起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机具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技能培训等为支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数量稳步增长。近年来,市农机局下劲抓了农机合作社建设,在全市重点推介了四种模式,即:企业主导型的“安邦模式”、部门主导股份合作型的“泉湖模式”、村委领办型的“大广模式”、户户联合模式。全市已注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达到818家,农机大户1500多户,全市累计240家合作社得到省财政扶持建设,17家被评为省级示范社,10家授予国家级示范社。合作社装备精良化、全程化趋势明显,普遍配备了高性能耕种收机具及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等装备,拥有标准化的机库、维修间等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全市有397家农机合作社还建设了农产品加工间、办公室、培训室、维修室等配套设施。以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发展迅速,且已成为当前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农机合作社专职从业人员2.81万人,入社经营土地面积达37万亩,农机合作社通过代耕代种、全程化服务、跨区作业等形式,积极开展农机化作业,全市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含跨区服务面积)超过485万亩。同时,适应市场经济的订单作业、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农机作业服务形式日益完善,农机维修服务、中介信息、机具租赁等农机经营模式不断涌现,既满足了广大农民和农机手多样化需求,又促进了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88%,其中机耕、机插、机收分别是96.46%、32.94%、91.37%

  三是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承包经营、联耕联种等方式,推进机械化与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融合,实现规模效益。全市农机合作社平均投入农机装备超过100万元达到352家,年收入突破100万元达到了220多家。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机服务产业的兴起和壮大,既解决了“有机没活干、有活无机用”的矛盾,进一步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又加快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步伐,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