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心用力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把“放管服”改革引向深入,建设一个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近年来,湖南省衡阳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坚持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以“点、线、面”相结合,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政府营商环境,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成效喜人,政务服务工作多年获全省“五年评比‘先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多项政务改革创新经验被评为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在全省推介。2017年,衡阳市政务服务能力名列全国第19位,营商环境名列全国第37位。2018年,衡阳市党政门户网站“12345”政府服务热线进入全国20强,连续3年荣获“先锋奖”;衡阳市“营造良好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典型经验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点”上求突破,“一件事一次办”,群众办事更称心
衡阳市在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着重围绕群众“心头的事,身边的事,创业的事”,强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更高效。截至目前,全市企业开办时间平均压缩至3天以内,群众办事跑动次数减少80%,企业群众办事不再需要多头跑,只需“进一个门、入一个窗、找一个人”就能办成“所有事”。
“从前都说找政府部门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大不一样了,工作人员不仅态度好,效率也高!”1月9日,在衡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刘先生不住夸赞。原来,刘先生经营了一家危险化学品厂,因工厂搬迁需变更经营许可证上的地址。
“说是变更个地址,涉及的事项可不少。应急管理、安监、消防等部门一个都不能少,估摸着跑完这些单位至少要5天。”刘先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盘算着,还没开始办理就犯了难。他心想,地址没改好新厂就不能开工,每天仅电费、误工费就要3万余元。
心急的刘先生当天赶个大早来到衡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准备开始这场“拉锯战”。结果他刚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就被告知该事项属于“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可以当天办结。他拿到更换好的经营许可证,就有了开头接连夸赞的一幕。
“一件事一次办”,是衡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牵头推进的重点改革,也是其成立之初“服务便民”的不变初心。2019年以来,该局接连下发220件“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目录,并将与企业和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及部门纳入政务中心“一门办理”,设立“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真正让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个窗,只找一个人,最多跑一次”。
目前,衡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通过推行改革,实现无差别受理和“套餐”式受理,办事企业和群众跑动次数减少80%,获得感显著增长。
针对过去存在的企业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机关作风问题,衡阳市将“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并采取专题部署、专项巡察、联合督查、暗访通报等多种监管督查手段,让“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彻底成为历史。
“线”上促融合,“指尖办”让群众“一键办理更便捷”
提升行政效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关键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近年来,衡阳市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线上线下、部门平台、直办代办融合,推动政务服务更智能,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企业可通过“衡阳政务服务旗舰店”和“衡阳群众”APP在网上一键办理。
一是注重双线融合,变“跑一次”为“指尖办”。持续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构建全国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一站式”政务服务即将完成。目前,通过衡阳群众APP已经实现了老年人优待证,医师执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认定、预购商品房抵押合同备案等二十个事项的查询和办理,第二批把湖南省一件事一次办前两次发布的220个事项办理接口也已集成到APP办事服务模块中,实现了指尖可办。
二是注重平台建设,变“信息孤岛”为“信息通衢”。按照一云、四平台、两厅、两端的建设思路,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授权机制,加速实现“一网通办”“集约快办”。加速打通信息壁垒,推动市政务大数据中心与市工商、公积金、税务等14个部门数据对接,采集目录260余个,共汇聚数据4600万余条,积极对接国省相关部门,成功从国家共享平台申请并代理发改、公安、民政、卫健等国家部委24个接口,全年采集电子证照数据超40万条,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群众办事和政务服务办公便捷度得到“双提升”。
三是注重代办服务,变“企业跑”为“干部跑”。按照“审批前主动跟、审批中全程代、审批后跟到底”的原则,深入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为申请人提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咨询、协调和代办服务。进一步畅通沟通交流渠道,积极开通微信交流平台,为办事群众提供全天候在线咨询服务,并通过短信提醒事项办理进度,全程当好项目落地“保姆”。2016-2019年,该市代办服务中心为1934个建设项目提供免费代办服务,办理各类审批事项4152项,办结率达100%并实现“零投诉”,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针对部分企业没有专业报建人员、部分报建人员不熟悉报建业务的情况,衡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代办服务中心,安排专人为报建项目提供一对一全程免费代办。做到审批前主动跟、审批中全程代、审批后跟到底,并开通微信交流群,为办事群众提供24小时全天候在线咨询服务。他们还依托网上审批平台及时公开事项办理情况,通过短信提醒事项办理进度,当好项目落地全程“保姆”。
“面”上重规范,服务做“加法”,审批做“减法”,群众办事更舒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服务做“加法”,审批做“减法”,让群众办事更舒心。如今这句话成了衡阳市党员干部的顺口溜。近年来,衡阳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密切的问题,进一步做好服务的“加法”、审批的“减法”,推动政务服务更科学、更规范。
一是抓职能进驻,确保应入尽入。大力开展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对职能归并、人员配备、事项进驻、充分授权、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推动市本级及县市区政务服务大厅与企业和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和人员入驻到位、窗口审批授权到位、电子监察到位。
二是抓流程再造,确保应简尽简。按照“能减则减、能合则合、该下放则下放”的原则,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精神,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共取消、合并、调整24个审批环节,取消绿化方案审查、社会投资项目招投标等事项,获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以前从规划报建开始到办完预售,差不多需要6个月,现在能够节约1至2个月时间。不仅办事效率高了,许多可有可无的审批都被直接‘砍掉’了。”衡阳金钟置业集团报建经理邹树勋说。
三是抓后续监管,确保应管尽管。牢固树立“放权不放责”的观念,在“轻事前审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打造“宽进、快审、严管”的全新管理模式,进一步集聚监管效能,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安全监管、执法打假、信用建设“五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四是抓精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倡导“四到精神”,即“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着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精准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为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从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零时差”“完整链条”,破除三线城市高端人才及科创团队引进难题,衡阳创新打造科创团队引进UP模式,顺利引进国内顶尖AI机器人何弢团队、杭州依图医疗公司。
“从第一次接触到签约,只有短短一周时间。”衡山科学城管委会主任谭建华透露,市政府创新提出的“UP模式”,成为此次快速签约的“加速剂”,刷新了衡阳招才引智的历史纪录。
为帮助在衡企业共渡难关,定期举办衡阳市企业发展“船山论坛”,现场为企业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广阔平台,助推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衡阳市场主体信心加快恢复,今年一季度,全市市场主体总量增长11.3%,其中企业、个体经营户分别增长13.9%、10.7%。
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招商引资工作影响,全面实行市县乡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积极探索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线上招商方式,努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商“夺”商,今年以来,成功与万魔声学签约了智造群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开门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