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部门动态 
坚守、奋进、温暖,前行总有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度大事记
发布时间:2023-01-05 08:55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量:
字体:

2022年即将过去,美好的2023年即将来临,蓦然回首来时路,是那些温暖的力量激励着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全体干部职工们前行,这一年,他们风雨兼程;这一年,他们抗击疫情;这一年,他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这一年,他们步履坚定共同经历了许多动人的瞬间。2022年8月,南华大学附一医院承建的湖南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竣工,是全国首批、湖南省内首个“平疫结合”重大疫情救治基地。2022年11月11日,“国之名医”廖二元教授正式加入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内分泌科团队,对医院的诊疗技术、医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助力南华附一医疗品质再升级,推动衡阳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凝望过去的一年,有温暖,有感慨,更多的是感恩大家的信任与陪伴,给了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实现“肝胆胰脾外科手术无禁区”

2022年4月,南华附一医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陈国栋带领团队利用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分别为30岁年轻女性患者和80岁老年女性患者成功实施IV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被公认为手术界“皇冠上的明珠”,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微创下完成难度更大,IV型肝门部胆管癌被认为是微创领域最难攻克的堡垒,为80岁高龄患者采用微创完成六个脏器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极大挑战。这两次手术,该院均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熟练完成,标志着该院肝胆胰外科已全面进入“机器人时代”,跻身国内和国际一流水平。团队逐步完成了机器人精准半肝、特殊肝段切除术,巨脾切除术,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巨大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胆囊癌根治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保留十二指肠全胰头切除等一系列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特大型手术200余台,每月运用达芬奇机器人开展的微创手术量位居全国前列,无一例中转开腹,无一例出现重大并发症,实现了“肝胆胰脾外科手术无禁区”。

成功实施首例VA-ECMO并带机远程转运

2022年4月3日凌晨,南华大学附一医院急诊科ECMO团队奔赴百里之外的衡东县人民医院,紧急实施衡阳市首例清醒状态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此次ECMO带机远程转运,成功救治一名交感风暴、顽固性心室颤动患者,标志着该院急诊医学科的ECMO技术应用水平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再上新台阶。

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心肺功能支持手段,治疗期间常需要镇静镇痛,随着ECMO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镇静、机械通气下ECMO并发症认知的加深,清醒ECMO理念逐渐开始得到推广应用。清醒ECMO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ECMO应用策略,指ECMO在没有气管插管、清醒和能够自主呼吸患者中的应用。ECMO可维持患者清醒,减少了镇静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早期活动和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本次实施ECMO的上机、远程转运、持续体外循环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均保持清醒状态,随时可进行交流、床上活动、进食、自主呼吸等,全程无明显痛苦感受。此次清醒状态下ECMO治疗的成功开展,是该院急诊医学科ECMO团队技术日趋成熟的体现,也是对于急诊疑难病诊治和护理水平的肯定,标志着该科ECMO技术又迈上了新的台阶,有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支持保护。

衡阳市首例国家集采人工关节落地

2022年4月28日上午,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关节运动科陈志伟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79岁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彭奶奶进行了右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据了解,彭奶奶是衡阳市第一批接受国家集采人工关节的患者。此次手术不仅解决了困扰彭奶奶多年的膝关节疼痛问题,她所使用的人工关节假体费用下降80%。

10年前,彭奶奶开始出现右侧膝关节疼痛的情况,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直到近一年里疼痛症状持续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后才想到来医院治疗。陈志伟教授通过检查,诊断其为右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并膝关节内翻畸形。考虑患者病情严重,保守治疗可能无效,只能通过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进行治疗,也就是用人工关节替换掉她坏掉的关节。了解到彭奶奶家里的经济状况,陈志伟教授告知家属4月底国家组织的第二批高值医用耗材人工关节的集采工作可能会在湖南省落地,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将被纳入国家组织第二批高值医用耗材范围,大大降低像彭奶奶这样患者的经济负担。4月28日的手术进程非常顺利,总时长仅一个半小时。当天与彭奶奶一样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第一时间受惠于国家集采政策的患者还有3名。

数字化一体复合手术室正式投用

2022年5月6日,南华大学附一医院新建的数字化一体复合手术室正式投入使用。

新建成的数字化一体复合百级洁净手术室位于该院外科楼三楼,为配合国家级重点项目心血管病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改建而成。据悉,该手术室于2021年12月竣工,通过上级相关部门验收和现场评估,并在2022年5月6日获得放射防护证,持证上岗。该数字化一体手术室为湖南省除长沙市以外,投资最大、配置最高的“一站式”复合手术室。数字化一体复合手术室是当今医学、信息化、人工智能、数字化通讯等技术发展的最新应用,堪称手术室中的“航空母舰”。心胸外科主任冯耀光术中通过DSA、CT等高精影像设备,并在临床大数据指导下,精准地利用专科精密仪器设备,同时辅以先进的数字一体化集中控制功能,实时共享手术视频和医学影像资料,全高清手术直播,实现远程教学和远程会诊。他表示,手术室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微创介入手术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结合,从而解决各类复杂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节省手术时间。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介入治疗和心血管外科手术,显著提升心血管疾病重症救治疗效。

开展全省首例全镜下Lutarjet手术

2022年5月,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创伤骨科为一位20岁的左肩关节复发性脱位患者开展了湖南省首例全镜下Lutarjet手术。

患者文某是一名大学生,4年前一次受伤后出现左肩关节脱位,予以手法复位后左肩仍反复多次脱位,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左手长期不敢做上举动作,且不得不放弃心爱的篮球运动。南华附一创伤骨科主任戴祝及其团队接诊后为患者详细诊断,由于第一次脱位时肩关节盂骨缺损,造成患者左肩关节复发性脱位,左肩骨性Bankart损伤,且骨缺损范围大。为了满足年轻患者对术后美观度和功能性的更高需求,创伤骨科团队为患者施行湖南省首例全镜下Lutarjet手术,简化了操作程序、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提高了临床疗效,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高质量医疗服务。戴祝介绍,肩关节在首次脱位后,越是年轻的患者发生复发性脱位的几率就越高,20岁前脱位的患者复发几率高达90%。因此,对于年轻患者肩关节首次脱位后出现习惯性脱位,需尽早进行规范治疗。此次全省首例全镜下Lutarjet手术的成功施行,是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也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成效。

“睑而言之”·两湖干眼学术论坛举办

2022年6月26日,2022年“睑而言之”·两湖干眼论坛成功举行。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副院长、眼底病专家谭钢教授代表医院向到会的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南华大学附一医院院长刘祖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明昌教授,湘雅医院眼科王华教授分别就《生活方式相关性干眼的定义、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案》《脂质评估在干眼诊疗中的应用》及《MGD物理治疗新进展》作了精彩讲解分享。武汉协和医院眼科谢华桃教授结合自身实践与最新探索对MGD的定义与诊断、睑板腺导管过度角化与分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此次论坛通过不同领域专家的分享交流,在干眼的诊疗新进展、新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惑答疑,积极推动干眼诊疗及有效防控工作的落实开展,助力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施行衡阳首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手术

2022年6月,南华大学附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了一名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该患者在当地医院行静脉溶栓后症状并无改善,遂急转至该院。该院神经内科团队经阅片后,结合患者发病情况,考虑患者为急性脑梗死,评估患者后立即进行急诊手术,术中顺利,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此次急诊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手术的成功开展系衡阳首例。

据悉,颈内动脉闭塞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危害极大,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慢性颈动脉闭塞患者年卒中发生率高达12.5%,远期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8倍。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在脑血管防治领域仍然是难点,也是亟待解决的技术突破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再通属于非常规手术,手术难度大、术中发生不可预知情况多、手术风险高,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存在着如术中栓子脱落、再灌注出血、医源性夹层、开通失败、术后再闭塞等手术风险。

突破早期肠癌治疗禁区

一提到肠癌手术,大家一定会想到腹壁长长的刀口和术后遗留张牙舞爪的“蜈蚣”疤痕,常规腹腔镜微创手术也需要切开一个5—10cm的小切口用于取出标本和辅助肠管吻合,患者在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时,也不可避免地承担着治疗手段所带来的风险和副作用。但在早期肠道肿瘤领域,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因其可与外科媲美的手术切除效果、安全、经济、创伤小等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选择。2022年7月,南华大学附一医院消化内科就为一位从岳阳远道而来的患者实施了该项手术,在保证手术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同时免除了腹壁必需的辅助切口,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创伤、痛苦与腹壁手术疤痕。

患者胡先生在体检时,通过肠镜发现回盲部巨大侧向发育型息肉。回盲部肠壁薄弱,极易穿孔,息肉巨大、占据4/5以上环周肠腔,息肉高度怀疑癌变。然而,内镜切除可能不彻底而需追加手术,而且病灶紧邻阑尾口及回盲瓣口,术中极易损伤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此时常规内镜手术已无法切除。经该院曾斌主任、胡光胜主任、陈明医生及ESD团队的集体讨论,最终为患者制定了详尽的诊疗计划。最终,团队不仅完成了对病变的完整剥离,避免了对阑尾等邻近脏器的损害,且全程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出现,术后测量病灶直径将近10cm,最终病理证实为一巨大侧向发育型息肉伴局部癌变。

免疫相关性脑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户

2022年8月,湖南省免疫相关性脑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启动会暨衡山论坛·免疫组学与重大脑疾病基础与临床学术交流会在衡阳召开。

南华大学附一医院院长刘祖国表示,神经内科将以此次获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新起点,面向免疫相关性脑病防治需求,深入开展免疫相关性脑病临床研究,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表示,相信中心能够按照预期目标,按照临床研究中心设定的标准,推动免疫相关性脑病临床医学的发展,为人民健康提供保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发挥南华力量。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陈鸿君表示,未来5—10年应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着力解决免疫相关性脑病等重大健康问题,全面提升免疫相关性脑病的临床诊治和科研能力,助力“健康湖南”建设。省科技厅社发处处长朱爱君表示,中心以免疫相关性脑病防治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中心,构建国内领先的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是坚持“四个面向”、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符合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次使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技术同时治疗急性白血病和银屑病

2022年10月11日上午,南华大学附一医院血液科患者刘先生手捧鲜花,满怀笑容地出院了。59岁的刘先生患银屑病50余年,2022年3月,因发现“白细胞升高10余天”住院,经骨髓检查诊断为费城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面对这种高危、预后差的白血病类型,该院血液科团队首次使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时治疗白血病和银屑病,并获得成功。

▲首次使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救治白血病。

此病例的成功移植是衡阳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突破:首次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次使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时治疗白血病和银屑病。移植的成功,得益于该移植团队的精心诊疗,从移植前病人状况的精准评估,到移植计划的严谨制定,从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到干细胞回输,从移植期间患者的并发症的预防及严密监测,到护理团队无微不至的护理,都凝聚了南华附一血液科移植团队的大量心血。

获批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22年10月,南华大学附一医院成功获批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院将以此为契机,积极部署科研工作站的各项工作,充分利用博士后科研基地平台,吸纳优秀医学科研人才,促进学科深度交叉与交流,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质量,提升教学与人才培养水平,争取早出重要成果并顺利转化,实现以创新驱动持续发展、人才成就百强医院的战略目标。

2022年4月,南华大学附一医院正式启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申报工作。南华大学和医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申报工作,指示并指导医院科研与学科建设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申报动员、调研、论证等大量基础工作,此后该院全面梳理了医院师资力量、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等,悉心准备申报材料。经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荐、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家评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审批等程序,最终于2022年10月正式获批。

“国之名医”廖二元教授加盟内分泌科团队

为加速医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落实医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推进临床学科建设,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引进了“国之名医”廖二元教授作为医院首席临床专家,并于2022年11月11日下午举行了廖二元教授聘任仪式。“人才是医院立院之本,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南华大学附一医院院长刘祖国在聘任仪式上致辞。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党委书记祖旭宇向廖二元教授颁发医院首席临床专家聘任证书。

廖二元教授是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历任湘雅二医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院长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内分泌科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会主任委员等,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廖二元教授曾获全国第二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中南大学首届“湘雅名医”称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等。

斩获“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南华大学附一医院是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衡阳市首家“光明中心”医院。2022年11月,该院眼科“光明中心”在全国1018家光明中心脱颖而出,斩获“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的佳绩。

南华附一副院长、眼科光明中心主任谭钢教授表示,该院眼科现为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南省唯一分中心及湖南省干眼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大型眼科中心。诊疗设备先进,现有Zeiss高分辨血流OCT、Zeiss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机、Zeiss532眼底激光、Lumenis眼底激光、Alconconstellation玻切超乳一体机等国际先进眼底病诊疗设备。年门诊量40000多人次,全年开展各类眼科手术4000余台。眼科人员构成包括正高3人、副高5人、博士4人、硕士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目前眼底病方向开展玻璃体切除手术、视网膜脱离手术、黄斑前膜手术、黄斑裂孔手术、眼内异物取出术、玻璃体腔注药术、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等各类手术。

湖南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启用

2022年12月,由南华大学附一医院承建的湖南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启用。截至12月16日晚上8时,基地共计收治患者100余人,其中危重症患者30余人。患者以基础疾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主的老年患者为主,还有少数婴幼儿及儿童患者等。

▲湖南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鸟瞰图。

据该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的负责人介绍,医院在建设湖南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时以原第四住院楼(感染科楼)为主体,结合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急诊楼、第二住院楼部分病区进行系统改造,建设公共卫生实验室、中医药科研支撑平台、重大疫情救治同质化培训基地、应急转运体系等。基地内(第四住院楼)的病房均为可转换负压病房,现有病床121张,其中ICU监护床位25张。基地具备有创呼吸支持、无创呼吸支持、血液净化、彩超、X光机、心电监护、PICCO血流动力学、有创血压监测、手术间等各类监护及抢救设备,可开展无创呼吸支持、有创呼吸支持、有创血压监测、床旁血液净化、床旁重症超声评估监测、呼吸治疗等技术,为重症患者救治提供技术支持。

获批全国帕金森病标准中心

2022年12月17日,在全国帕金森病标准中心评选过程中,南华大学附一医院通过多轮筛选,成功获批第2批全国帕金森病标准中心(全国共21家)。

帕金森病(简称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当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总数约为30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未来5—10年患者人数会增加至约500万人,该病长期存在漏诊率高、误诊率高、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欠规范等问题。帕金森病标准中心的获批,将进一步促使南华附一按照中心建设要求,继续优化诊疗流程、提升诊疗水平,帮助帕金森病患者从前期个体化精准药物治疗,中后期病人术前评估、手术方案制订、术后程控管理与药物调整、康复锻炼、心理辅导等方面完成长程的疾病治疗和管理周期,提升该院在帕金森病领域医疗服务能力,造福广大帕金森病患者。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