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部门动态 
南华附二呼吸内科团队的“硬核”担当:病区不减反增,让每个病人都得到救治
发布时间:2023-01-13 14:21      来源:掌上衡阳     浏览量:
字体:

“老爷子,您的氧饱和度还不高,要多像小宝宝一样趴着睡,这个姿势有助于通气。”“您活检以后流血还多吗?我们会动态关注,您注意休息,有什么情况随时联系我们医护人员。”1月11日上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谭小武穿梭于每个病房,虽然不是患者的一线主管医生,但他却熟悉每位患者的情况,对其开展的治疗如数家珍。如同家人般的握手、拍肩膀是谭小武的标志性动作,亲切的话语也让患者如沐春风。

2022年12月,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各地迎来新冠感染高峰,危重症患者随之增加。为全力做好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南华附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收治感染者的主力军,工作量和面对的压力不言而喻。“我是党员我先上!”面对医护团队减员和患者激增,不少人建议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原有的三层楼病区关掉一层楼,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而谭小武却坚决地在科室工作群里表态:“我们是患者生命的最后防线,我们一关了之,那患者怎么办?他们无处可走。我们不能退缩,不但不能关停,还要增加病区、增加床位收治患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救治新冠病毒重症患者的主战场,在医院党委、行政的指导下,谭小武带领着团队全员克服困难,竭尽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在守好本科室患者的同时,还承担其他病区及院外所需会诊任务,成为守护患者健康防线的“硬核”力量。

坚守岗位,与病毒打一场硬仗

疫情三年,何其艰难,呼吸人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往往是医院收治新冠感染患者的主阵地。2022年12月12日,谭小武顶着风险为一名新冠感染者做纤支镜检查,明知有着暴露风险,但他仍旧不畏困难,坚持为患者开展检查。作为科室带头人和一名党员,他坚守救治一线,用实际行动担当医者使命,也燃起了团队全员战胜病毒的信心。他说:“我不能倒下,我要给团队树立好榜样,更要鼓舞团队与病毒决战。”

随后,仿佛被按下了某个开关,新冠感染者源源不断,陆续有医生被感染。别人感染了能躺几天,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新冠感染患者的第一线,该科医护团队则轻伤不下火线,配合医院做好感染高峰的应对。

为了增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能力,医院突破专科专治模式,将新冠感染轻症者合理收治进医院各个科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原有东院三层楼的病区,在团队减员的情况下坚持新开一层楼的病区,专门收治新冠感染中、重症患者。同时,派出2名医生专门负责新院区各科室新冠感染者的会诊工作。

医生席云祝面对大咯血感染患者高传染风险,还没感染过的他毫不犹豫地决定为患者开展血管介入治疗。他说:“大咯血患者性命危在旦夕,我们迟疑一分一秒,带给患者的伤害都可能是致命的。”术后,席云祝果然被传染了,但他仍旧没有因此而“躺平”,而是稍作休息后又回到自己的岗位上。近一年来,他完成了近100台大咯血患者的血管介入。有一次,席云祝发烧到39℃,虽然身体虚弱,但他仍旧咬牙坚持做完了手术。他笑着和科室护士说道:“如果我倒了,你们要马上帮我做心肺复苏呀。”虽然是一句玩笑,也映射着席云祝在困境中的乐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和席云祝一样坚守岗位的,还有该科护士唐萍,她发烧仍坚持工作,最后因为高热惊厥晕倒在地,好在抢救及时,才没有性命之忧。恢复意识后,她不想因为自己的缺岗给团队其他人带去更多的工作,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回到工作岗位上。

席云祝和唐萍只是该科医护团队22位医生与40名护士坚守岗位、勇于担当的缩影。目前,该科负责守护全病区200多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还“承担”整个医院800余位新冠感染患者的会诊。科室每个医生都身兼数职,要管理科室的病人、完成全院的会诊、坐门诊收治病人,包括支气管镜等手术操作,每一项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落下。

谭小武坦言压力很大,但越是困难的时刻,越能体现学科的担当,共产党员要亮身份,科室上下一心,确保全院新冠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病情就是责任,在他的鼓舞下,大家形成默契,“阳”了也很少休息,前赴后继地赶回工作岗位。

收获喜悦,尽力让每个病人都得到救治

谭小武介绍,科室主动担当,病区不减反增,决定新开病区的当天下午,全科医护人员全部到位,做好了收治患者的充分准备。第二天上午,新增的35个床位就全部住满了。如果没有扩充病区,有些患者就只能在急诊科苦苦等候。新增的床位,有效维护了急诊科的秩序,缓解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压力。

与此同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积极给全院做培训,包括新冠重症的早期识别、分型和规范治疗,对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实行分层分类救治,确保患者收治在不同科室也能获得同质化诊疗。

由于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数多,新冠感染的患者数量和临床的救治工作量都超过了预期。谭小武举例说,他每周一和周三的门诊,看完了原本的预约挂号,又不断地加号,每日的门诊量达到300人,每次门诊下班已是晚上7、8点。“不记得加了多少号,病人等着,我就一直看诊到了极限。那时候找我的人太多了,我根本也接不了电话,只能在忙完工作后再回复。”即便这样,面对每天的会诊,他仍旧随叫随到,只为完成医者应尽的使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当下责任重大,看着病人和家属渴望救治的眼神,大家都不敢有一丝的松懈,惟有用尽全力,共克时艰。”谭小武说。

这段时间,团队医生切实体会到了什么叫忙得团团转,有时候一天的会诊就超过了100多次,他们一直坚持到了全身疼痛、讲不出话,才休息。他们的努力给了很多病人希望。三塘一位53岁的患者袁某因出现气促、咳嗽而来到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检查后确诊新冠感染,发现其肺部玻璃状阴影超过80%,是典型的“大白肺”,这也是该科普通病房收治的第一个重症肺炎患者。

该科通过无创呼吸机呼吸支持、短期小剂量激素、抗病毒药物治疗等,加上清醒俯卧位通气,最终控制住患者的病情,80%的“白肺”吸收转黑。1月11日,患者在出院时对该科医护团队感激地说:“我本来以为我都不行了,没想到现在能恢复得这么好。”

还有一位91岁高龄的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本次出现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合并重症ARDS,血氧饱和度持续性下降,痰液黏稠咳不出,生命体征不稳定,危在旦夕。谭小武带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为其行紧急支气管镜下吸痰并肺泡灌洗、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翻身拍背等,制定出详细周密的治疗方案,精心治疗,精心护理,24小时守护在患者身旁,在医护人员尽心尽力的治疗和护理下,患者转危为安,病情好转出院。

在该科对新冠感染者的救治中,除了医护人员,还有一个人身着白衣在默默地付出着,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她是该科的呼吸治疗师刘红娟。身材小小的她却爆发出极大的力量,每日她都会推着笨重的呼吸机穿梭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个病区各病房之间,在病床周围布置呼吸支持装置,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我们的工作远不止将呼吸机打开给患者带上这么简单,还要关注呼吸机上跳动的波形和数字,分析患者带机的情况和反应,适时调整参数,才能让机器和患者的肺达成良性的互动。”刘红娟说。

在外科ICU工作12年的刘红娟在呼吸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当危重患者需要呼吸支持,她都会守护在旁认真观察,每当患者病情好转她就会觉得有点小成就。“把这种喜悦化成不懈奋斗的动力,让每一位病患能轻松呼吸不再那么无助。”看着一个个患者康复,刘红娟开心地说。

万千萤火汇星河,众志成城克时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们“硬核”担当,执着坚守在岗位上,用精准救治与精心护理,守护着每一名患者,在心酸的工作中收获着患者康复的喜悦,用救死扶伤、担当作为的抗疫精神,保障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