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部门动态 
顺利穿越“地下迷宫”,衡阳雨污分流项目完成管网建设约51公里
发布时间:2023-03-23 15:09      来源:掌上衡阳     浏览量:
字体:

3月20日,在衡阳市湘江北路段雨污分流改造施工区域,机声隆隆,只见顶管机机头在这里破土而出,缓缓抵达接收井,现场传来一片欢呼雀跃声。此举标志着衡阳雨污分流项目顶管工程湘江北路区域首开段顺利贯通。

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衡阳老城区地下管网纵横交错,复杂程度堪比迷宫。雨污分流项目施工范围覆盖衡阳4个老城区,承担新建雨水管194公里、污水管53公里的任务,想要顺利穿越“地下迷宫”,搭建城市“动脉”,绝非易事。

地下管网“诊断”就给了项目组一个“下马威”。在施工前期对现状管道的埋深、管径等进行测量时,项目组起初采用竖向管道测量法,即利用塔尺伸至管底、管顶,做两次测量差值,得出管道内径值。然而由于老城区地下管道为雨污合流制,积淤管道多,井内光线昏暗,检测结果时常出现误差。“如果全都采用作业人员下井测量,不仅耗费时间长,难以保证进度,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施工单位中交四航局项目负责人袁就生分析道。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项目组青年创新工作室直面这一难题,展开头脑风暴。“如果有一种装置伸入管道内,通过伸展对管道直径进行水平测量就好了!”“这不就利用直径是圆的最长弦的原理么?”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大家逐渐明晰了思路,决定结合现场管道特点自主研发一套新型测量装置。

经过近两个月的摸索,十余次的修改,团队成员动手组装了设备模型,由可伸缩杆、电动推杆、红外测量仪、测量装置、数显模块等构成。在众人期待中,新型测量仪迎来了第一次“大考”:只见可伸缩杆缓缓伸入管道井内,液压装置启动后,两个推力杆向外伸出,带动定位轮贴管道内壁滚动,到达直径位置时,感应片压力达最大值。此时,启动激光测量装置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显模块。经过反复实验,测量值与管道内径实际偏差在1厘米以内,满足设计需要,测量难题迎刃而解。

然而,地下管线保护问题接踵而至。顶管施工是一种在不开挖或者少开挖路面的情况下,埋设管道的施工技术,就像在地下搭建“大动脉”。所以摸清地下脉络,是进行顶管施工的先决条件。项目顶管施工距离总长达21公里,部分路段管径达3米,是迄今为止衡阳最大管径的顶管工程之一。一旦出现不明管线或顶管顶进方向偏离现象,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还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为保障城市“大动脉”安全、畅通,中交四航局对沿线管线进行详细排查,要求地勘队伍进行钻探,对照现场与图纸资料互相校核验证。勘查过程中,几条产权单位不明的管线成了“钉子户”,一时间让施工进度停滞不前。

“这些管线表面看起来比其他管线更新,是不是后期临时增设的呢?”项目负责人袁就生经过多番观察,提出了疑问。于是项目团队沿着管线的走向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走访。最后得知,由于该路段地势低,易发生内涝,于是增加了一段临时管道,接通到雨水管网,缓解排水压力。经过与产权单位沟通协作,中交四航局对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燃气管线、国防电缆等一一进行转移和保护。顶管机得以全速前进,成功闯关破土。

方法用对,事半功倍。目前,衡阳雨污分流项目已成功穿越数十道“地下迷宫”,完成管网建设约51公里。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