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人的“衡阳蓝”天空已成常态。
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全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城区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32ug/m3,是我市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浓度。
湘江干流衡阳段水质均值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排全省第一、挤进全国(339个地级市)前30强。
……
向清、向绿、向蓝——2022年以来,衡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并不广为人知的是,这一切的背后与“洞庭清波”专项行动息息相关。而围绕“洞庭清波”专项行动的监督工作,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已持续发力两年多。
今年3月开始,我市“洞庭清波”专项监督更是升级为常态化监督。目标明确:“一江四水”系统治理,守护好衡阳的绿水青山。
小河连大湖,同命运共呼吸
风起于洞庭,又不止于洞庭。
2019年9月,针对生态环境领域暴露的突出问题,湖南在彻查下塞湖矮围案基础上,开展“洞庭清波”专项行动,还洞庭一湖清波。
2021年起,省纪委监委决定将“洞庭清波”专项监督工作从洞庭湖区扩展到14个市州。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繁衍栖息。
“洞庭清波”漾蒸湘。蒸湘大地的山山水水、草木花卉与数百公里之外的洞庭湖同命运、共呼吸。
两年多时间里,衡阳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责定位,把“洞庭清波”专项监督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仅仅2022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全市相关部门办理生态环境违法案件144件,为绿水青山铸牢纪律屏障。
6月,在衡东县高湖镇新旺村的杉树林里,新繁育的一批白鹭已经振翅试飞。
近年来,衡东县持续开展“洞庭清波”专项行动,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山坡漫野披绿装,湖塘河水清波荡漾,为野生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自从丰源铁矿闭库和生态修复以后,现在马路上的灰尘少了,种菜更方便了,感觉空气更加清新,水库里的水也更清亮了”。衡东县高塘乡村民老谭每每谈起身边生态环境的变化,心情都跟着好起来。
今年3月,全省“洞庭清波”常态化监督工作部署会召开。
衡阳一级响应。市委常委会和市纪委常委会及时传达学习省“洞庭清波”常态化监督工作部署会会议精神。4月4日,市委书记刘越高,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丁芬就《2023年衡阳市“洞庭清波”常态化工作方案》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市纪委又组织召开了全市“洞庭清波”常态化监督工作部署会。
结合省纪委下发的“问题清单”+“监督清单”,我市下发了《2023年巩固深化“洞庭清波”常态化监督工作清单》和《2023年“洞庭清波”专项监督工作问题清单》。
按照专项监督转为常态化监督的要求,我市建立组织协调机制、清单管理机制、线索处置机制、督导检查机制、通报曝光机制等五条常态化监督机制。强力推进我市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力守护好青山绿水,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各县市区闻令而动。
衡南县构建“全方位”责任体系,通过“整改清单+监督清单”模式,全面摸排衡南县13个职能部门和23个乡镇(街道)以及衡南高新区对辖区内的生态环境问题线索62条。
珠晖区紧盯“五个严查”,实行“1+N”的工作模式,以“两个清单”抓实监督措施,常态化开展“洞庭清波”专项监督。
祁东县实施“清单式”管理,压实监督责任。对起底的18个突出问题实行包片负责制,由各乡镇(街道、管理处)纪(工)委、相关派驻纪检监察组督促驻在单位、综合监督单位对照整改清单的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
……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蒸湘大地全面升级。
对照清单,日常监督+联合检查
▲乡村振兴与农村良好生态环境互相促进。
“现在天上灰尘少了,没有噪音了,我咳嗽的老毛病好了,晚上也睡得着了。”日前,衡南县纪委监委来到花桥镇天光村就一起破坏生态环境案进行回访。曾经满目疮痍的盗采点已经种上了树苗,恢复了生机,村民老谢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022年12月,衡南县纪委监委收到群众举报:“花桥镇天光村有人盗采山砂,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县纪委监委高度重视,当即派出暗访小组前往事发地点,走访群众,掌握实情。
“白天休息晚上采砂,都是偷偷挖。”“上面有人来检查就停,过一段时间继续采。”“每天都尘土满天,晚上吵得睡不着觉。”走访中,多名群众反映有当地村民以“游击队”的方式盗采山砂,且屡禁不止。衡南县纪委监委迅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展开调查。
问题不止,行动不歇。
全市工作部署会曾提出要求,要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常态化监督质效不断提升。采取专项检查和集中督导相结合,持续深化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外联动的督导检查并建立常态化监督,以“四不两直”方式适时开展联合督导,强化属地管理、属地责任。
“常态化监督形式下,在工作内容、运行模式、工作机制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常态化监督广度拓展到“一江四水”,环境要素涵盖“治水、治土、治气、治林、治煤、治砂、治矿、治渔”,工作重点延伸到“蓝天”“碧水”“净土”全面保卫。
在市纪委监委的统筹部署下,衡阳市“洞庭清波”专项监督组以深化“洞庭清波”常态化监督为契机,清仓起底了自2020年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以来查处的175件禁渔期渔业违法案件,以“四不两直”方式在全市开展了打击非法捕捞专项督查。督查人员紧盯相关部门在禁捕和退捕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非法参与捕捞等违纪违规问题。
市纪委监委还引导各级各部门建立问题监督机制。
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分行业、分领域牵头建立了27条生态环保重点工作责任链条,每条责任链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副链长,每个工作环节和控制标准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实现生态环境监督的闭环管理。
市农业农村局推进多元力量融合,提升治理效能。建立禁捕水域网格化管理机制,在沿河沿江的村组,确定禁捕网格678个,聘任村民网格管理员972人;建立民间协助巡护队,在退捕渔民中聘请符合条件的人员建立民间协助巡护队,充实渔政执法力量,协助政府部门禁渔护渔,形成以政府为主、民间组织为辅的多元化禁渔护渔的良好局面。
“这样的举措,保证严查严打的高压态势,能进一步推动衡阳禁捕退捕工作落实到位。”耒阳市护渔志愿者王建军协助禁捕禁渔护渔时表示,相信在纪委监委督导下,“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目标很快就能实现。
打好“补丁”,做好“后半篇”文章
▲大美景致是衡阳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底气。
事后“补漏”,不如事前“防漏”。常态化监督,发现问题,最终目的是杜绝问题。
发现问题,必须严肃查处,“销号式”整改,才能起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
衡南县花桥镇盗采山砂破坏生态环境案件中,盗采人员谢某初等三人被移送公安机关,另一人受行政处罚。县纪委监委深挖细查案件背后的责任问题,对花桥镇党委政府、天光村两委和县自然资源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13人严肃追责,党纪政务处分10人,组织处理3人,并责令花桥镇党委、政府对破坏的山体迅速进行复绿。
针对衡山县自然保护区违规建设问题,三栋生态活动木屋、跳跳床等非法建筑已全部拆除完毕;已栽植木荷、桂花、红叶石楠等590余株,铺设草皮2600平方米,栽植湿地松小苗1.2万余株,生态修复工作基本完成。
针对耒阳市越界公益林采矿问题,12家违法使用林地的矿山被查处到位;采用客土栽植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共复绿53.03公顷,完成率91.5%。
……
零容忍对待破坏生态环境问题,起到了有力震慑警示作用。
但做好一篇文章,既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精彩的结尾。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是“洞庭清波”专项行动需要做好的“后半篇”文章。
“据群众信访反映,珠晖区东阳渡太山等8个砂场和搅拌站污染环境,部分企业原材料违规露天堆放,衡阳市国庆砂石资源有限公司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排耒水……近期,珠晖区委收到省委巡视组交办的立行立改问题。
珠晖区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出台整改方案,制定水治理再提质、尘治理再提标、物治理再规范等整改措施,务实高效推进问题办理。
跳出个案,珠晖区对全区砂场、搅拌站、污水管网等进行再排查、再过筛,杜绝类似问题发生。针对行业特点和存在的短板,区纪委监委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砂场生产管理办法》《砂场污染物处理规范》《砂场原材料堆放处置管理规范》《扬尘治理管理办法》等配套性制度。
在全市层面,市纪委监委也在动态式夯实制度短板,打牢制度“补丁”,强化预警机制。
市纪委监委督促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开展生态环境问题专项督查,全面排查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做到提前发现、提前防范;紧盯全市尾矿库安全管理,督导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全市在用尾矿库检查,有效防范尾矿库溃坝和排洪系统损毁事件;及时发布灾害和重大环境风险预警,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并发布《尾矿库安全风险预警报告》《自然灾害风险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风险预警提示。
▲澄清的河水倒映蓝天白云,是衡阳良好生态环境的最好注脚。
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国之大者’”的绿色发展理念、“以高质量监督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的政治监督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保护理念,不断把“洞庭清波”专项行动推向纵深,擦亮衡阳生态环境保护的靓丽名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